新聞:尾號限行、封存部分公車、錯時上下班……北京交通“輕松了不過幾個月”,就又恢復往日的擁堵,甚至比往日更堵。今年上半年,北京機動車總量已達440萬輛,預計2015年將達700萬輛,而北京全市可容納的機動車保有量僅為670萬輛,若不采取措施調控和引導機動車使用,屆時路網平均速度將低于15公里/小時,與騎自行車差不多,擁堵指數達到9.5以上。 (《光明日報》)
點評:廣州對北京亦步亦趨,也在研究亞運后是否“限行”。北京的境況是否說明,限行治標不治本?
更多>>>>>
“航班延誤處罰”或被誤讀
新聞:中國民航局負責人重申今年初出臺的整治航班延誤的措施,其中提到:“航班延誤4小時以上,因航空公司飛機調配和自身服務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嚴重延誤,取消航空公司該航班本航季時刻,并不再受理下一航季航班時刻的申請”。(新華社)
點評:許多媒體將此解讀為:延誤四小時以上,將取消該航班本航季時刻。不過,這可能是一廂情愿的“誤讀”。檢索今年初民航局出臺的《開展保障航班正常和大面積航班延誤應急處置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原文,其確切表述是“航班延誤4小時以上,因航空公司飛機調配和自身服務等方面原因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取消該航班本航季時刻,并不再受理下一航季航班時刻的申請”。
可見,除了延誤4小時,還有“自身原因”、“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重大影響”等等條件。不過,民航業內人士稱,一般延誤4小時以上,稍稍處理不好,就易引發乘客鼓噪。 (曾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