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監接報檢查東莞惠州佛山中山6家企業 查封約300萬個發泡餐盒 “黑餐盒”從工廠出來后,通過什么樣的渠道流向市場?最終又被誰消費了?過去一個月,記者持續暗訪發現,“黑餐盒”在市場上越“黑”越好賣——因為更便宜,最終源源不絕地流向餐館食肆,到達消費者嘴邊…… 持續深入調查的同時,記者也向質監部門進行了舉報,質監部門根據線索在珠三角等地查封約300萬個發泡餐盒。但記者回訪竟發現,質監前腳查封黑餐盒,有的廠家后腳就撕掉封條繼續賣……膽子之大,令人咋舌。 接到報料人和記者舉報后,廣東省質監局4月28日組織對舉報的6家企業進行執法檢查。6家企業中有2家正在生產,執法人員查封了涉嫌違法生產的一次性發泡餐具221萬個,其中惠州市怡軒發展有限公司21萬個,東莞市萬江萬盛塑料制品廠200萬個。3家企業現場無生產行為,但倉庫存放有一次性發泡餐具產品,共80萬個,其中佛山裕凱三禾塑料制品廠39萬個、中山裕光車仔加工廠36萬個、博羅縣龍溪鎮保利塑料包裝制品廠5萬個。另1家企業按舉報人提供的地址未找到,后經執法人員排查,在附近的中山小欖鎮威煌塑料廠倉庫內查獲一次性發泡餐具1.38萬個。當地質監部門已依法對上述6家企業進行立案調查。
5月25日,記者再次來到東莞萬江萬盛塑料制品廠,依然是廠門大開,卻沒有了機器轟鳴,場內只剩下管理人員。攪拌機中依然放有大量原材料,不過新料與舊料的比例有了變化,報料人仔細看過后告訴記者,新舊料比例接近1比1了。
“怎么不生產了?”記者跟工作人員攀談起來,一位管理人員說,“停產10多天了,原料比例變化之后,產品成本提高了3元,但是賣不出去了。”報料人說:“價格競爭讓很多企業不得不選擇廢塑料,用新料生產的企業反而生存不下去,造成市場上越黑的餐盒越暢銷。”
奇怪的是,現場看不到一張質監局的封條。報料人說,10多天前他曾到廠里看過,東莞市質監局的封條被廠里的人從產品上撕下來貼在墻上,但這一次連墻上的封條也不見了。
現場一名身穿紅衣的管理人員說,封條其實還在產品后面的墻上,只是外人看不到罷了,“現在能出多少貨就算多少貨了。”
一級市場:
一個牌子就月賣150萬個
經過多方打聽,記者獲悉“新塘市場有萬盛的經銷商,那是銷售一次性餐盒的一級批發市場”。4月27日,記者在新塘群星市場“恒強批發部”找到了萬盛的一次性飯盒。一位自稱姓沈的男子說,檔口主要賣萬盛和“BX”的貨,萬盛最好賣,一個月賣3000件(每件500個),“我兩天就要進一車的貨!”
一周后,記者再訪恒強批發部,商談“進貨”。另一個老板從兜里拿出一沓紅色拿貨單“展示實力”,記者仔細看了看,不下20張。“我這里是直接跟廠里拿貨的,絕對不貴,每件才賺你5毛錢。”老板說,上5000件還可以再便宜5毛,“我可以從廠家那里每件拿5毛錢的提成。別說新塘,就連增城中新、黃埔東興市場都從我們這里拿貨。”
二級市場:
要檢測報告?那就不賣了
順著恒強批發部老板的指引,記者5月6日來到黃埔東興批發市場,這是銷售一次性餐盒的二級市場。
記者在市場內轉了一圈就找到了4個銷售萬盛發泡餐盒的商家。其中一個檔口的老板說,如果運貨到海珠區,起碼要一次性拿100件以上才送貨。“能不能提供檢驗報告呢?免得我們食肆又被罰款!”記者問。檔主說:“周邊食肆很多是用萬盛的一次性飯盒。如果你要合格的檢驗報告,那就算了,這個行業沒有合法的。”說完他把給記者的餐盒樣品也拿回去了。
小餐館:
“人人都用,應該不會不合格的吧?”
記者又對飯盒的流向進行了跟蹤。5月6日,在東興糧油副食品批發市場,一男子買了兩件萬盛和一件其他品牌的一次性發泡餐盒,最后將兩件萬盛SA-08的餐盒賣給了黃埔南安商業街的一家叫吉利百貨的小餐館。
餐館老板娘對記者說,小店開店半年,都是通過對面百貨店的老板“幫忙帶貨”,店里打包送外賣都是用這種餐盒裝,一般半個月能用掉兩件。
記者點了一份通菜炒肉片的外賣。廚師把菜炒好,拿起餐盒裝上一個透明塑料袋,將菜倒進餐盒里,接著又在另一個餐盒里裝上白飯,這樣一份外賣,7元一份,分量足,打包還不用加錢。
記者問老板知不知道飯盒是廢塑料做的,老板也一臉茫然,想了想說:“人人都用。應該不會不合格的吧!”
消費者:
“計較不了那么多”
在附近工作的小羅剛剛下班,點了一份涼瓜炒蛋外賣。記者問他:“你知道打包的餐盒是用廢塑料做的嗎?”小羅愕然,最后無奈地說道:“知道在外面吃是不衛生了,但有什么辦法呢?外面便宜啊。”
正值中午,附近工廠工人都捧著發泡餐盒裝的快餐在吃,都是附近小餐館的外賣。“大家都用,應該沒什么問題吧?”一名工人說,自己煮飯都要10元一頓,7塊錢吃一頓“計較不了那么多”。
監管涉及多個部門打而不絕
省質監局執法人員說,一次性發泡餐具被列為淘汰類落后產品,企業不得生產。對被多次查實存在同一違法事實的企業視為嚴重違法企業,會通報工商和環保部門,建議當地依法取締。
但為何市面上依然有眾多發泡餐具?執法人員就表示,淘汰產品的監管涉及多個部門,且一次性發泡餐具生產企業規模較小,經常變換生產場所逃避監管,同時根據流通和餐飲的需求接訂單生產,時產時停,增加了執法和監管的難度。
需求巨大,沒有替代的情況下一次性發泡餐具就“打而不絕”。一直以來,發泡餐盒的存廢都有爭議。“挺發泡派”代表呂春元說,發泡餐具在不超過100攝氏度的溫度使用是安全的,也不能用在微波爐中,如果科學使用,發泡餐盒不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
對此,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毫不認同:“如果原料是食品級的,這個觀點我同意。但問題是現在廠家使用廢塑料而不是食品級聚苯乙烯生產;另外,老百姓基本上都不知道這個科學使用方法。為什么?企業沒有宣傳,問題捅出來了才說。”文/ 記者劉幸、何穎思 圖/ 記者莊小龍、駱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