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五顏六色,就有人往糖果里加色素;女性有“戀香之情”,就有人給酸奶加香精;薯片越爽脆越好,膨化劑當然要用足。昨天,山東食品科學研究所所長杜文宇透露,近期對濟南超市食品調查發現,許多孩子“零食不離手”,而這些食品多是通過“有科技含量”的手段,來滿足孩子的口腹之欲,但多數消費者顯然并不知情。
一瓶奶飲品28種配料讓人犯暈
今年6月1日,《食品添加劑生產監督管理規定》正式實施,隨后杜文宇在山東大學食品專業學生的協助下,對濟南超市里的食品添加劑進行了調查。
學生們在市區多家超市的飲品專柜調查發現,多數產品都按規定標注了所使用的添加劑。“但只是標注添加劑名稱是遠遠不夠的。”杜文宇說,某品牌的一瓶350毫升奶飲品,共有28種配料,除水、白砂糖、蜂蜜等常見配料,還有雙乙酰、單雙甘油酯、抗壞血酸鈉、乳化硅油等專用名詞,有些連專業學生都看不懂。“隨便問一名消費者,就說名稱拗口看著犯暈。”
杜文宇說,消費者根本不知道陌生的名詞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添加劑,對身體是否有害。
為讓調查更深入,大三學生崔明浩還以“實習”的名義進入一家蛋糕店工作。“幾乎所有蛋糕店都使用蛋糕改良劑,添加劑多達20多種。到了蛋糕房,配方更復雜,光香精就得有幾十種。如果是奶油蛋糕,奶油的供貨方已經加了抗氧化劑、色素等。制作一個蛋糕,從頭到尾,估計得用50多種添加劑。”崔明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