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每一種新鮮事物一樣,互聯網進入千家萬戶所帶來的也不只是資訊和生活便利,也會有低俗黃色內容,會有病毒木馬,也會有人利用這個平臺干一些違背社會正常規則的行為為自己謀取利益。近幾年來,一些以“公關公司”或“營銷公司”名義注冊的公司,不僅能為企業提供品牌炒作、口碑維護等服務,甚至也能按客戶指令進行密集發帖,詆毀、誹謗競爭對手。
繼“黃禍”、木馬病毒牟利之后出現了一種以操縱“水軍”密集發帖為主要形式,以混淆網絡視聽,幫助“買兇者”達到某種非法目的的新型網絡犯罪活動,幕后操縱的大量網絡公關公司儼然成了網絡上的黑社會。
12月19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曝光了“網絡黑社會”現象,潛伏在地下灰色產業鏈浮出水面。一些網絡營銷司通過網絡輿論宣傳,達到打擊競爭對手或提高企業聲譽的目的,“網絡黑社會”的行為甚至可以影響法院的判決。據專家對熱點話題在網上的傳播規律的分析,一度熱炒的奇虎360離職員工爆黑幕、康師傅水源門等事件都表現出人為操作痕跡。此外,花錢找網絡黑社會“公關”負面信息等破壞網絡秩序的現象也很普遍。
有記者調查了解到,幾乎所有網絡公關公司都必須雇傭大批的人員來為客戶發帖回帖造勢,這個工作常常需要成百上千個人共同完成,臨時在網上招集來的發帖的人在行內被叫做“水軍”。只要有時間上網,再加一點點耐心就可以輕輕松松,每天就能賺取幾十到幾百不等的外快。難怪一些營銷公司不過幾個員工,就敢號稱自己手下有十萬“水軍”,這樣看來也不奇怪了。
網絡公關公司雇傭大量“水軍”無理大放厥辭,不僅會攪亂正常的網絡秩序,還會破壞誠信社會建設,影響到社會的安定有序。一是企業雇傭“網絡打手”炒作信息違反了公平競爭的原則,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二是網絡公關公司可以刪除某些官員的負面信息,不利于網絡反腐工作開展;三是利用扭曲輿論的伎倆左右法官的判決結果,破壞了司法公正等。由此看來,網絡打黑勢在必行。
但網絡打黑與傳統的“黑社會”性質違法犯罪相比,最大的特征是其隱蔽性,其較高的技術含量和難于分辨決定了對“網絡黑社會”實施打擊不會像打擊傳統“黑社會”那樣“容易”。以網絡詆毀為例,同樣是發帖,我們如何證明甲發的帖是在誹謗,而乙發的帖只是一個公民在行使自己的言論權,再比如,“網絡黑社會”的危害往往是無形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又給懲治“網絡黑社會”帶來了不少的障礙。
網絡給我們提供了諸多便利,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得到想要獲取的信息。然而,當這一優點成了犯罪份子牟取私利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態度堅決地進行科學執法,執行法律規定,對不法分子嚴懲不怠,對于“網絡黑社會”的空白之處,就有必要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方式來予以解決,懲治“網絡黑社會”創建正確又健康的網絡輿論氛圍,是到提上議事日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