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節目導視: 2009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于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一個醫學常識為什么反而會演變為輸液泛濫? 醫生:
非常嚴重的(會)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的都有。
解說:
過度輸液危害巨大,面對慎重輸液的醫學警告,醫院里卻是如此場景。
患者:
最好是輸液,輸液快一點。
解說:
“輸液大國”、“抗生素大國”、“感冒藥大國”,藥品濫用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胡皓夫:
藥品的收入占到整個醫院的40%。
黃建始:
抗生素合理應用缺少管理、缺少監督。
解說:
《新聞1+1》今日關注,“請強制我們遠離危險!”
主持人 李小萌:
歡迎來到《新聞1+1》。
天氣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這樣的畫面在醫院當中就是再尋常不過了,有人非常形象地把這樣的場面稱作是“吊瓶森林”。人們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本身恰恰是在威脅著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個長久的威脅,今天我們關注這個問題。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2011年1月6日
解說:
這是今天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這也是北京各大醫院每天出現的場景:擁擠的人群,忙碌的醫生,還有這成排的吊瓶。
患者:
感冒了。
記者:
您這是打的第幾瓶了?
患者:
我這是打第三瓶了。
患者1:
第二瓶吧。
患者2:
第五瓶了。
解說:
當農歷節氣進入小寒這個一年中最冷的階段,我國很多地區也同時進入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感冒、發燒、打吊瓶,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哪家醫院不是如此呢?
患者家屬:
發燒、咳嗽,昨天打的(點滴),今天也打了,她不吃藥,她不愛吃藥。
解說:
輸液,一個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習慣性選擇,正在演化成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近日,國家發改委就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
字幕提示:2010年12月28日新聞 晚間新聞 8瓶!輸液輸出“高”水平
同期:
去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于全國人均輸進了8瓶液,遠遠高于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這種過度用藥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解說:
每人8瓶,有媒體稱,中國人幾乎把輸液當成了可樂喝,一個全民輸液時代悄然到來,輸液泛濫成災,已不是一個單純的醫學問題,而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記者:
一般的時候你要是病了,是打針還是吃藥?
患者:
一般是輸液吧,好得快,趕緊回去上班。
患者:
很少感冒發燒,如果要是感冒發燒了,一般是輸液,輸液快一點。
字幕提示:新聞直播間 廣西南寧
市民:
輸液快一點。
市民:
不影響工作,見效快一點。
字幕提示:山東青島
市民:
吃藥我覺得可能幾十塊錢,用不了一百塊錢,應該就差不多(好)了。但吃藥可能用的時間要更長一些。
記者:
你還要上班嗎?
市民:
明天就該上班了,所以我想趕快好,就想打個吊瓶。
高燕 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
有的時候病人可能恨病用藥,流感是個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像現在輸液的話,大部分還都是抗菌素,對他(患者)根本是沒有效果的。流感的病程,自然的病程就是需要三到五天,你即使輸液它也是需要三到五天才能好。
解說:
今天,面對人均8瓶這個令人吃驚的數據,我們還有必要了解另外一個數據。“在我國,每年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有60%左右是在靜脈輸液過程中發生的,這通常是因為藥品直接進入了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統的屏障,再加上內毒素、PH值、滲透壓等誘因導致的。”輸液產生的危害應該是一個醫療常識。
高燕:
能口服的就不要去輸液,這是一個公認的原則。我想可能還是大家一個認識的誤區,出現輸液反應,這個很常見,病人輕的,可以只是有一些皮疹,注射局部的疼痛。重的話可以出現一個過敏性休克,甚至經常還能有一些死亡病例的報告。
解說:
“輸液治療不等于好得快”,這張一人多高的海報就掛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的分診臺前。但是,無論是前來就診的患者,還是為患者開藥的醫生,誰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呢?
在中國,輸液為什么會泛濫成災?危險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