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看首批“醫生黑名單”中都有誰
醫生黑名單將建立 行為規范與工資掛鉤
或制定醫生“黑名單”制度
醫患關系劍拔弩張,醫療糾紛復雜多樣。原本充溢著高尚與奉獻、幫扶與救助品性的醫療事業,如今卻被異化成一種無奈和糾結,并讓善意羞愧、讓良知不忍,或為一個行業發展的最大敗筆。究其原因,我們每個人亦能說出一二。無論是來自體制層面的引發還是源于道德層面的荒蕪,能夠對癥下藥、舒筋解痛地化解,是為緩和、改善當下醫患關系最大的作為。
7月18日,衛生部召開的《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傳出了醫師協會目前正考慮制作醫生“黑名單”的消息,讓長久以來在就醫問題上深感無助和無辜的患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社會的就醫情緒也相應得到了舒解。中國醫師協會此等積極主動姿態和積極作為值得我們鼓一下掌。
我們從來都是相信醫者仁心。我們的行醫隊伍中的絕大多數也是有良知、有職業道德的。被妖魔化了的醫者形象,并不能代表如今醫療隊伍的主流。但是,我們承認“一顆老鼠屎能壞一鍋湯”的當下醫療語境,并不代表我們可以無視一小撮無良醫者的存在。若不存在,何能逼中國醫師協會向“自己人”開刀?黑名單的設立,恰恰證明了國家剔除當下醫療隊伍中潛伏著“敗類”的決心。
任何一項制度和法律的制定,不僅是對當下最低道德水準的評判,更意味著一個行業、一個群體的底線。對于向道德挑釁、向人性挑戰的思想和行為,以黑名單的方式將缺德和無良公之于眾,一方面是發揮促使陰暗面警醒的作用,一方面還能起到威懾、勸告、預防其他類似問題即將發生的效果。最高的道德是在無人狀態下的自律。如果自律失語,社會正能量常常被猥瑣覬覦,那么,以行政干預和公信力量建樹起來的集合全社會力量的他律,則是某個發展階段最為有效和高效的手段。
以設立醫生黑名單的方式提升醫療行業自律,將會成為醫患雙方共同的“菜”.之于常年混跡于醫療隊伍中唯利是圖的害群之馬,黑名單就是一面照妖鏡,是李逵還是李鬼,黑名單即為衡量醫者職業道德和從業資格的標尺;之于那些被戴上有色眼鏡審量,被偏見妖魔化了的醫者,黑名單自會帶給他們一份坦然;之于更多的患者而言,更是擁有了一把“尚方寶劍”,在就醫過程中直接對醫師進行監督和評估,本身便是將更多的激憤情緒和極端行為有效化解的妥善之舉。
從目前開看,化解醫患矛盾,優化就醫環境,因其行業的特殊性,需要來自行政層面對醫療機制、體制進行合理優化與來自社會以及患者方面的合理監督共同發力,才能成為醫治醫療問題的良方。樹立起優良的醫德醫風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醫護從業者而言,精湛的醫療技藝、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是無愧于救死扶傷稱號的前提。正是因為這樣的職業特點,才被人們賦予更高的景仰和更高的要求。我們寧愿將醫生黑名單的設立看成是發展階段中的權宜之計,我們不希望看到任何一名醫生在黑名單上“榜上有名”,我們多么希望黑名單的作用不僅僅是“懲前毖后、治病救‘醫’”,它只是對醫療行業實現“自救”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