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8日從衛生部獲悉,《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已正式發布,為全國860萬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行為進行規范。
衛生部政法司副司長趙寧介紹說,行為規范結合醫療衛生改革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新希望,整合、細化了有關醫療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中對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要求和規定,對于進一步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改進醫療服務質量,解決醫療服務中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升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加強醫療機構管理,保障醫改順利進行,促進衛生事業科學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悉,行為規范適用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內所有從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醫師、護士、藥學技術人員、醫技人員及在醫療機構從業的其他人員。此外,經注冊在村級醫療衛生機構從業的鄉村醫生也適用于行為規范,醫療機構內的實習人員、進修人員、簽訂勞動合同但尚未進行執業注冊的人員和外包服務人員等,根據其在醫療機構內從事的工作性質和職業類別,參照相應人員分類執行本規范。
對于行為規范的實施與監督,衛生部表示,要把行為規范的實施情況和醫療機構校驗管理、等級評審、醫師定期考核、醫德考評、職稱晉升、評先評優掛鉤。
中國醫師協會副秘書長謝啟麟透露,中國醫師協會將制定一些行業內部的測評,并考慮依據業內專家的建議制定醫生“黑名單”制度。
謝啟麟說,中國醫師協會成立之后進行了《醫師法》的免費培訓,目前已經培訓了20多萬人次的醫生。從2007年開始,協會又推行人文醫學的技能培訓,目前培訓了400余名人文醫師的師資,建立了50個人文醫學培訓點。我們還推出了《新世紀醫師職業精神》《醫師宣言》,努力倡導良好的醫德醫風。作為行業協會,要努力推進好行為規范出臺工作。
謝啟麟說,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執業當中,特別是醫師執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要獨自面對病人的情況比較多,醫療技術的評估和評價是很復雜的,它涉及到的問題非常多,包括倫理問題、價格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