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7點,余明萊(化名)把紫紅色藥丸放入嘴中,喝了一大口水。這顆藥丸價值400多元。
一天四粒藥丸,延續著余明萊的生命。一年半前,查出患有晚期腎癌后,余陷入困頓:不僅是病痛,更是向親朋好友“借債”的心理壓力。
“2008年5月我去了四川,想在那結束生命。”余說,碰巧遇上了地震,“地震中我活下來了。老天不絕我,為什么自己放棄?”
返回到北京后,她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大夫口中獲知了令人振奮的消息——“索坦”(化學通用名:舒尼替尼),對晚期腎細胞癌具有良好治療性,而且“免費”。
“索坦”屬于新型口服抗腫瘤多靶點藥物,2007年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批準在中國上市。然而,一個月療程高達3萬元的花費,使得工薪階層患者“望藥興嘆”。
2008年5月,中國癌癥基金會啟動“索坦患者援助”項目,即由該藥制造商捐贈藥品,中國癌癥基金會免費或部分免費提供給患者。
腫瘤死亡率在世界范圍內已超過其他傳染病死亡率。中國腫瘤患者個人負擔沉重。新一輪醫改大方向是建立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障制度,但保障“低水平”。對于如何分擔重癥如癌癥巨額醫療費用,未給出解決方案。
多位參與醫改專家指,解決路徑是,在新醫改中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及公益投入、減免藥企捐贈稅收、健全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等,形成合力。
“多活了1年”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生物治療研究中心主任李進表示,盡管癌癥目前不能治愈,但如果能延長生命,像高血壓等病癥一樣,癌癥就不可怕了。
治療腫瘤技術從傳統化療、放療到靶向治療邁出了革命性一步,而從單靶點到多靶點的技術跨越,更是為未來腫瘤治療提供了科學前景。
余明萊“拿到”的“索坦”,即屬一種新型口服抗腫瘤多靶點藥物。北京腫瘤醫院一位主任醫師說,盡管該藥治療效果好,但不在醫保報銷范圍內。
“第一個療程下來腫瘤縮小40%。”余表示,腫瘤縮小50%就穩定下來了。“吃這個藥我多活了一年。”
索坦患者援助項目啟動以來,中國癌癥基金會已獲得價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索坦藥物捐贈。已經有了像余明萊這樣的274名患者進入了該項目。該項目至今已經覆蓋20個省、市、自治區。今年下半年,將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41個城市。
患者首先須符合項目規定的醫學標準;其次,根據患者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來決定可以給予患者部分捐贈還是全部捐贈。
醫保超出“基本”怎么辦?
“發達國家重病個人負擔不是太大問題。”醫改專家、北大政府管理學院教師顧昕稱,費用有醫保“兜著”。
“在英國索坦納入了報銷范圍。”李進稱,2008年,就該藥能否進入英國國民健康保險體系,在該國引起了爭議:由于藥價高緣故政府考慮不納入,而患者則強烈要求納入。
英國國立衛生與臨床研究院(NICE,負責疾病預防和治療,具有決策權)在2009年5月27日發布,索坦納入了英國醫保報銷范圍。
該報告稱,在英國每年大約有超過7000人被診斷為腎癌,近3600人死于此病。全球范圍內,每年有近21萬的新增病例。近25%到35%的病人可能發展為晚期腎癌。之前,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為10至13個月。
“提高患者生存期的突破性改變,即服用索坦的患者存活期普遍超過兩年。”在解釋索坦為何納入英國醫療保障時,該報告稱。
“目前中國這類藥物無法納入報銷范圍。”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一位專家表示。
解決大病醫療負擔已成為公眾呼聲。今年2月,溫家寶總理救助白血病患兒使得兒童患重大疾病如何解決。對此,兩會期間,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對于白血病等大病醫療,本次醫改框架中,將由社保和衛生部門合力探索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居民在基本醫保基礎上,可自己或由所在單位再投入一些資金補充入醫保基金,患病后可得更多補償。
上述思路已在地方有所探索。如江蘇鎮江——公眾除了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外,還須參加大病高額醫療費用統籌、自愿參加特殊醫療補充保險、住院醫療補助保險等。
“上述醫保政策,主要是解決個人支付部分,和超出《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目錄》時所發生的醫藥費用。”鎮江市財政局社保處副處長吳盛祥表示。
鎮江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者,必須參加大病醫療統籌金。在職人員以上年度本人工資總額為基數,按0.5%的比例予以繳納,退休人員按48元/年繳納。保障待遇是,參保人員年度內發生醫療費用在基本醫療保險最高限額5萬元以上部分,由大病醫療統籌金支付95%,個人支付5%。
特殊醫療補充保險自愿參加,并由用人單位按職工工資總額和退休人員退休費總額之和2%繳納保費。
“目前來看,該制度覆蓋的多半是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吳表示,盡管每年只需為員工繳納640元,但一般企業考慮成本不愿繳納。
社會求解方程式
李進還在考慮,“如何動員及擴大公益組織力量,給予患者支持?”
“目前直接拿出錢來讓患者受益,還做不到。”中國癌癥研究基金會史安俐表示,基金會每年募集約1億。其中個人捐錢很少,主要通過企業捐贈專項基金,如宮頸癌基金。
而企業捐贈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捐贈藥品。
“國外藥企通過捐贈體現社會責任。也有政策激勵。”一位醫改專家分析,按國外財稅制度,藥企捐贈給社會慈善組織藥品,可以免去50%稅收。國內對此免稅13%,且是利潤的13%。“國內藥企沒動力進行捐贈。”
“盡管重要,但慈善基金和企業捐贈是一小部分。”顧昕表示,要建立長效性機制,商業醫療保險需要發展起來。中國專業性健康醫療保險只有4家,包括平安健康、昆侖健康、人保健康、瑞福德健康。其他保險公司雖然也有健康保險業務,但不是主業。
“規模不大,競爭不足。”顧表示,商業醫療保險保費高,賠付滿足了不了參保者預期,原因在于競爭不充分。顧估算,中國健康險利潤率高達60%,“說明保費高,理賠少。”
2006年,健康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是1.27%(2000年僅為0.28%)。發達國家的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占該國衛生總費用支出一般是10%—15%。
顧表示,商業醫療健康保險公司發展非常不充分,主要有政策和專業障礙。尤其是專業障礙,如何保持基金運行,為參保者提供服務,并監督醫療機構。“僅是保險精算不行,還需聘用懂醫療衛生的專業人才。”顧稱。
多位醫保專家指,解決大病負擔問題是一套相互補充的系統制度,即逐步建立國家醫保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個人購買醫療商業保險、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救助三方結合的大病救助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