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起主導作用,財政投入將增加。
醫改致力于降低藥價。
歷經兩年多時間的“長跑”,醫改意見為13億人看病就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藍圖?透露了我國醫藥衛生發展的哪些“新”動向?就人們關注的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曾參與《征求意見稿》討論、起草的專家及業內人士。
>>政府主導
維護百姓健康是政府職責
【醫改意見】《征求意見稿》指出,要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加強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促進公平公正。同時明確要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
【新聞背景】上世紀80年代,我國曾一度對衛生醫療機構實行放權、讓利、搞活,實行鼓勵創收和自我發展的政策,以增加醫療服務供給,緩解“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等突出矛盾。
但隨之出現的是,政府投入不足,醫療機構趨利明顯,醫藥費用迅速上漲,老百姓負擔加重。據了解,我國衛生總費用由1980年的143.2億元猛增到2006年的9843.3億元,增長了68倍,同期政府和社會投入由78.8%下降到50.7%,個人支出由21.2%增加到49.3%。
【專家解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部長葛延風說,強化政府責任是《征求意見稿》中一個明確的方向。政府很好地肩負起規劃的責任,醫療資源的布局就會更合理;政府投入責任不斷強化,群眾的醫療負擔就會逐步降低。
>>建立基本藥物制度
致力于減輕百姓藥費負擔
【醫改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由國家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采購,直接配送,減少中間環節,在合理確定生產環節利潤水平的基礎上統一制定零售價,確保基本藥物的生產供應,保障群眾基本用藥。
【新聞背景】成本只有幾十元錢的藥品,經過定價、銷售等環節后,到患者手里可以高達幾百元。近年來,藥價虛高成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盡管多次降價,但老百姓感覺并不明顯。據了解,2007年,在醫藥糾風專項治理工作中全國分3批降低了726個品種藥品價格,降價金額達100億元。
【專家解讀】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主任林洪生說,生產環節的混亂無序和使用環節的不規范是導致藥價虛高的重要原因。
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采購,這將規范藥品的生產,保障基本藥物的供應,同時還將減少藥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有利于擠掉藥價中的水分。
同時,還要逐步改革以藥補醫的機制,切斷醫生、醫院與藥品銷售商之間的利益鏈條,以降低老百姓的藥費負擔。
>>傾向基層
農村和社區是完善醫療服務體系重點
【醫改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將建立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積極推進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大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
《征求意見稿》同時提出,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新聞背景】一些基層醫院幾天等一個病人,而病人在城市大醫院卻是幾天也排不上號。大醫院門庭若市,社區醫院則門可羅雀。
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導致“看病難”突出。據了解,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醫院。農民缺醫少藥的狀況還沒有真正改變,不少群眾長途跋涉,異地就醫,增加了就醫困難,也加大了經濟負擔。
【專家解讀】林洪生說,大力發展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和城市社區醫療服務體系,不僅是平衡衛生資源的分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緩解老百姓“看病難”之苦。如果基層醫療機構、二級醫院、三級醫院都能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一些多發病常見病在基層就能解決,老百姓就不用進大醫院了。
但她同時表示,農村和基層衛生機構不僅要以方便、廉價吸引老百姓,保證服務質量、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更為關鍵。
>>全民覆蓋
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覆蓋城鄉居民
【醫改意見】《征求意見稿》指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分別覆蓋城鎮就業人口、城鎮非就業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鄉困難人群。
【新聞背景】我國44.8%的城鎮人口和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絕大多數居民靠自費看病,承受著生理、心理和經濟三重負擔。
2003年,中國農民的年人均收入為2622元,而平均一次住院要花去2236元。
因沒有醫療保障,城鄉低收入人群常常會因為經濟負擔過重而放棄住院。調查發現,城鄉低收入人群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達到41%。
2003年開始,國家組織在全國農村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目前已覆蓋全國農村地區90%以上的人口。與此同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也已在200多個城市推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也基本建立。
【專家解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主任白重恩說,《征求意見稿》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并且也已經著手在做了。“這點確實抓住了問題的癥結。因為醫療費用高,往往是一個人生病全家都被拖垮,如果有比較好的醫療保障體系,‘看病貴’就能有所緩解。這項制度是在看病就醫方面給老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
他說,新農合制度、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這三者為實現醫療保障的全民覆蓋奠定了基礎。實現“全覆蓋”關鍵還要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更加有效地發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