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改革開放的征途已經走過了40年。它順應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而改革開放40年以來,“票”的變化記錄了我國經濟繁榮發展的歷程,從銀聯卡支付到信用卡的透支,再到今天無處不在的掃二維碼電子支付,人們購物支付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0年代:物質缺乏 一票難求
“憑票購物”曾是我國計劃經濟時代一個重要的特征,糧票、布票、油票、棉花票、肉票,甚至彩電、自行車都需要憑票購買。
1953年,國家開始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即統購統銷。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要憑票證限量購買。最早發放的票證包括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那個時期的票證種類可謂五花八門,不僅購買糧食、食油、布必須用票證,購買煤、糖、堿、肥皂、火柴、煙酒等也必須用票證。印發票證的部門和單位很多,有的企業、農場、學校等也印發了內部使用的各種票證。
從歸類來看,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三大類。飲食方面除了糧票、食用油票外,還細分為豬、牛、羊肉票證,雞、鴨、魚肉票證,雞、鴨蛋票證,各種糖類票證,各種豆制品票證及蔬菜票證等。服飾方面除了布票外,還有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等。日用品方面有手帕票、肥皂票、煤油票等,還有商品購買證、電器票、自行車票、手表票及一些臨時票、機動票等,涉及方方面面,大多數商品都必須憑票證購買。一些當時的貴重物品,如電器、自行車、縫紉機、手表等,還需要用外匯券來購買。
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還是只能憑票證才能購買商品,而門市部、供銷社是商品供應的主要渠道。由于物資相對缺乏,很多商品的供應時間僅有幾天,每逢春節等節假日前夕,各供應點都會排起長隊,這也是那個時期的一大街景。在當時,蔬菜副食非常缺乏,進入冬季后,西安市場上基本沒有蔬菜,人們只能憑票證到指定的供應點把白菜、蘿卜、土豆等買回家,儲存或者腌制起來,以備過冬食用。
今年已經66歲家住燕郊的沈大爺跟記者表示道:“那個年代,一個星期見不到油腥是常有的事,白面也很少,一個月能吃上幾次白面饃就不錯了,吃肉就更別想了,每逢過年過節,家里買回來一點兒肉,全家人都非常高興。老人想吃點水果,市場上根本買不到。”
80—90年代:票證退出 現金流行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各類票證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1985年之前,我的妻兒還在老家農村,我回鄉探望,每次都會買一些吃的、用的帶回去。”沈大爺說,那時,一些物資不再是憑票購買,只要有錢就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工業和農業飛速發展,糧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豐富。20世紀80年代初,禽蛋蔬菜價格逐漸放開,商品市場日益活躍,老百姓可以進城自銷農副產品,各省市的肉、蛋、菜類副食品開始不用票證就能買了,一些工業品也基本達到了供需平衡,逐漸不再是緊俏商品。從1984年開始,以布票為首的各種票證逐漸退出流通領域。1992年,隨著最后一種票證——糧票被取消后,老百姓從此告別了票證所代表的物資缺乏時期。
只要手中有錢,進餐館品嘗新鮮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鮑魚、海參等高檔食材也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人們不但要吃飽,還追求吃好,營養均衡、粗細糧搭配、綠色食品等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除了拿現金買東西外,90年代中期還流行找他人代購。“如今的超市隨處可見,可我小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超市’的概念,街頭看到最多的就是小賣部。記得90年代后期,超市不過就比平常的小賣部大一點而已。”出生在上世紀80年初期的沈先生說:“那時候大人流行穿的確良襯衫、喇叭褲,孩子們流行穿健美褲、吃大白兔奶糖和跳跳糖。有一次,爸爸的朋友去北京出差,帶回很多大白兔奶糖和跳跳糖,嘗過之后既喜歡又舍不得吃。后來,爸爸就委托出差的人從外面代買,有時還會給媽媽代購一些時下流行的衣服。”
而服飾方面,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一季多衣”取代了過去的“一衣多季”,人們開始注重服飾的質量、花色等,開始追求品牌和時尚。著裝成了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與修養的方式。
從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隨之快速發展,物資逐漸豐富。1983年11月23日商業部宣布,從12月起,棉布不再收布票、敞開供應。80年代后,除部分緊缺商品外,其他商品已全部敞開供應。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之后,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已無用武之地。1993年,糧票、油票正式退出中國人的生活舞臺,“票證年代”也宣告結束。從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行開始,到1993年糧票謝幕,票證時代整整經歷了38年,成為中國人生活難忘的記憶。
21世紀:無現金支付
除了超市購物,家住北京通州的市民小秦熱衷網購。“我常在網上買些東西,服裝、鞋子、大家電、手機、零食等都買過。”小秦告訴記者,在網上購物,可供選擇的商品更為豐富,還能海淘國外商品,遇到網站有優惠活動的時候,價格比線下還便宜。
66歲的沈大爺也有同感,他說:“現在這日子是我當年想都不敢想的,過去是有錢沒有票證買不到東西,現在是出門連現金都不用了,進超市買東西、進飯館吃飯、坐公交坐地鐵都是‘刷’手機,特別是在網絡上購物,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
“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生活水平提高,日子越過越好,想買什么就買什么,不想出門,在網絡平臺下單也十分方便,幾天就可以送到。”前不久的雙12購物節,張女士在淘寶上下單購的電器產品,兩天就快遞到家,還免費安裝。“網絡的發達,移動支付的便利,讓生活變得更輕松、便捷和智慧。”
網購的發展還得益于移動支付和物流運輸的大發展。如今在商場、在超市、在理發店、在菜市場、在火車上等無處不能使用支付寶與微信,就連路邊小攤都掛著兩張二維碼,供掃碼支付。而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顯示,2017年全年信息消費規模達4.5萬億元,其中移動支付交易規模超過200萬億元,全球位居第一。
早在21世紀初,網購便來到人們身邊,易貝易趣到淘寶網,那時網銀支付相對麻煩。不僅要開通網上銀行,基于網絡安全考慮,還要下載網盾、插入U盾。而現在,開通網銀綁定支付寶等三方支付平臺,就能用手機支付。移動支付改變了生活方式,讓生活變得更輕松、便捷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