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共同梳理出“2017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其中,老年保健品仍為消費者投訴高發區,位居榜首。據了解,亂象叢生的保健品市場一直是消費者投訴的高發區,“老年人盲目購買產品”“虛假廣告營銷”“產品質量不過關”等負面曝光層出不窮。那么,為何老年保健品為何成為重災區呢?
害怕孤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直以來,保健品市場把目標消費群體定位在中老年人身上,這樣造成一些悲劇不斷在上演。2017年“3·15”媒體報道就再次把焦點對準保健品市場的亂象,披露了一些不法商家通過會銷方式引誘老年人高價購買所謂的保健食品的現象;咸陽一老人在兩年多時間里買保健品花了十多萬元,家里堆滿了各種保健品,有的價值近萬元的保健品還未開封;因購買保健品受騙,就在去年4月份,青島一老人因購買保健品退貨難而跳海自殺……
血本無歸,投訴無門,甚至投海自盡,這些竟然成為老年人購買保健品被騙的真實寫照。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悲劇呢?
據調查,在受騙老人中,70歲以下的約30%,70歲以上的老人占70%。他們無一例外都極其渴望健康,這也是老年人受騙的最主要原因。“我的糖尿病治好了,但這種病有很多后遺癥”,“父親在2009年做了結腸癌手術,現在每年體檢也正常,但他每次聽完講座,就覺得自己一身病”。
買保健品另一大原因是孤獨。2015年5月,國家衛計委發布《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稱,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近10%。老人獨自居住,于是,賣方開始溫情忽悠,提著水果拜訪老人,給老人倒洗腳水。不曾想,那些叫著“爸媽”,下著跪的“可愛小伙”讓他們掏空了家底。
此外,大部分花重金買保健品的老人都很樸實,“心也很寬”。發現被騙,有老人說“有人陪著說說話也好”。一位周大爺還對自己子女說:“辛苦一輩子,老了就想圖個健康。花其他的錢我舍不得,但是想著為身體好,我愿意,就算沒效果,試試也無妨。”
老年人單純善良,都市年輕人奔波忙碌,這樣的家庭組合讓一些保健品銷售商抓住了商機,不斷升級營銷策略,變換招數讓更多的老人上當。
健康焦慮
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痛風、慢性支氣管炎、骨質疏松癥、高脂血、頸椎病……人到老年,許很多多的疾病影響著心理和心思的安康,也影響著老年人的日常糊口,特別是在明天這個老齡化日益加劇的時期,老年人的安康成績,早已成為全民安康中極端主要的一環。大多數老年人都得了各類差別的疾病,因而對安康的需求非分特別激烈。
有數據顯現,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生齒均勻每一年約添加640萬,到2020年將到達2.55億擺布,約占總生齒的17.8%。剛需的面前,則是安康養老效勞巨大的缺口。有專家估量,將來“中國安康養老方面的職員缺口將到達1000萬”。
與此同時,夸大療效、擴展順應范圍是很多保健品營銷常用的戰略。“一次性治愈”“權威認證”“無效退款”等夸大性后果描繪,使得很多尋求安康的老年人上當受騙。現在賣保健品的推銷員,經常是“健康講座”為名而進行保健食品推銷,口若懸河瞎忽悠。最近這兩年,一些個賣保健品的無良商人絞盡腦汁,采用多種連環騙術,以健康講座、送禮品、幫助老人洗腳等方式,騙取老年人購買他們的所謂包治百病的保健品。
如今老年人往往都存在“健康焦慮”。對大多數老人來說,健康長壽是其最大的愿望。一部分老年人又比較欠缺醫學、科學知識,相信偏方多過正規醫院、迷信神醫神藥的絕非個例。也盡管有關部門、社會組織以及媒體多次提醒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謹慎購買保健品”“養老消費要理性”,但依然抵擋不住騙子公司“魔高一丈”的各種騙術,以及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熱情。
這些騙子公司主要特點是他們可以捕捉到老人內心所需。因為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逐漸變差,普遍有一種“怕病”心態,而有了病又“怕治”,而保健品宣揚“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理念正好契合了老人的這一心理。
貪圖便宜
天下有免費的午餐嗎?有,但是很少,有也未必能遇著。但是,老人家偏愛這一口,對免費的禮品、免費的檢查、免費的旅游來者不拒,反正在家也是閑著。
可是這一去,就掉入保健品推銷的“陷阱”里,因此而被忽悠的老人家不計其數。有一些老人家被人忽悠瞎買了幾年保健品,有病不到醫院看病,卻去買這些幾千甚至上萬元一個“療程”的保健品。明明知道是白花錢,做子女的還不能多說,多說了老人家生氣,還以為兒女舍不得花錢(況且老人家都用自己的退休工資)。其實,這些免費的“恩惠”,其實暗藏玄機。
(1)免費體檢。保健食品推銷員裝扮成“義診醫生”,像模像樣地進行一些血壓、血脂、血糖的常規檢查,然后拿著檢測結果煞有介事地指出老人患有這樣那樣的“疾病”,然后開始推薦產品。
(2)免費試用。先給老人免費試吃保健品,一個星期之后,業務員就開始洗腦,“您現在睡眠比原來好點了吧?爬樓梯輕松了點吧?”在經過多次試用后,在這種心理暗示下,老人家自己感覺有效,就開始購買產品了。
(3)免費旅游。“跟我們出去免費旅游、食宿全包”,然后在旅游地,特約“專家”出現了,一下就摸清楚你的病癥,再嚇唬他們:“你這個病再拖的話,就得癱了,就得瞎了,這以后可怎么辦!”人都怕死啊,特別是經歷了病痛折磨多年的老人,立即掏錢買產品。
實際上,“贈藥”、“免費抽獎試用”、 “名醫會診”、 “免費體檢”、“免費旅游”、 “專家講座”等都是經營者慣用的手段,甚至雇用“托”在一旁現身說法,誘使老人上當受騙。一些商家定期在星級酒店開科普講座,還向老人發放“小禮品”,宣傳產品功效;或者在社區開設理療床免費體驗店,對前來體檢的老人謊稱其身體出了狀況,進而推銷自己的產品。
社會共治
據了解,目前保健品推銷的手段多采取打“游擊”的方式,“會銷”現場沒有任何產品的“身影”,都是現場下單付款,之后送貨上門,沒有交易憑據,以關愛老人的方式進行掩蓋,難以做到“人贓并獲”,即便消費者事后幡然大悟也很難讓不法分子“現形”。此外,商家不遺余力地夸張虛假、具有明顯欺詐傾向進行宣傳,老年人卻趨之若鶩,兩種情況并行,常常令保健品行業維權監管陷入“黑洞”。據深圳市消委會統計,僅深圳市每年接到涉及保健品的投訴至少有20起,但事實上,還有很多缺乏維權意識的老人在受騙后,選擇了忍氣吞聲,甚至還有不少人已經“上癮”,明知被騙還要繼續參加講座活動,這些沒有被“放到明面上”的案件比比皆是。
“以威逼利誘、打感情牌推銷保健品的方式之所以能‘奏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少老年人退休后,一時間‘閑’了下來,子女又不在身邊,情感上感到孤單,容易被推銷員表面上的一些關愛行為‘蒙騙’,從而輕信他人。”業內人士分析。
“現在保健品市場亂象早已不局限經濟領域,還涉及社會安定問題,保健品市場的整治不僅僅是監管部門的事情,還需要多方聯動,走社會共治的道路,從源頭上做好預防工作。對非法行為要‘硬’打擊和披露,嚴格把關營業執照,取締未經批準擅自在公共場所舉辦的以健康講座、產品免費贈送、專家義診、免費體檢、試用等活動,對無辜的老年人要‘軟’關愛,加大宣傳力度,鼓勵消費者監督舉報。”業內專家指出,在目前的形勢下,年輕人忙于工作,對老年人的關愛有限,而且保健品“騙子”無孔不入,令人防不勝防,子女要關愛老年人是必須,但社區也要行動起來,發揮相應的作用,幫助老年人遠離保健品“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