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眾多的國家質量獎中,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以下簡稱波多里奇獎)可謂是獨樹一幟。其總結匯編的《卓越績效評價準則》(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不僅成為企業自我評估、永續經營的不竭動力,而且也為全球60多個國家設立本國的國家質量獎提供了評價標準的藍本。
8月15日,曾擔任過2002年、2008年波多里奇獎評審員的質量管理專家吳達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波多里奇獎的實施情況作了概要介紹。
實質:美國的質量振興綱要
“波多里奇獎實質上就是美國的質量振興綱要。”談到設立波多里奇獎的由來,吳達純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的汽車工業產品憑借當時能源危機的國際情勢造成對省油車的需要及質佳價廉的優勢,大舉進入美國市場,搶奪了美國一直引以為傲的汽車市場。美國企業界覺悟到唯有通過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才能鞏固市場占有率,波多里奇獎由此誕生。
而波多里奇獎的實施,確實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據美國質量協會200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自1988年到2002年,波多里奇獎已為美國帶來了246億美元的收益。據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及技術局(波多里奇獎辦公室的主管機構)的估算:政府每投資1美元用以推廣波多里奇獎,就可得到207美元的收益。
規格:國會立法總統頒獎
在美國政府級別的獎項中,波多里奇獎規格極高,主要表現一是國會立法通過,二是總統親自頒獎。
1988年,經美國國會立法通過,由總統批準設立了波多里奇獎,并在商務部國家標準及技術局設立波多里奇獎辦公室。針對經營環境及科技創新的演變趨勢,波多里奇獎辦公室每年都會邀集歷屆評審員和產業界及學術界代表,酌量修訂卓越績效準則評價的內容,并發布下年度的《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現已改成每兩年修定一次)并將其免費提供給各類組織作為自我評估改進的參考。
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的頒發儀式非常隆重,由總統親自頒獎,總統無法出席時由副總統或商務部長代表出席。每年4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等地舉行的波多里奇獎成果發表日暨成果分享大會,由得獎單位的最高領導親率團隊介紹經驗并解答問題,全球許多國家都派員出席。
需要說明的是,經過20多年的演進,目前波多里奇獎已由原來的“提高產品及服務”小質量觀逐步演變成了現在的“提高整體經營績效”大質量觀。《卓越績效評價準則》里“質量”(Quality)一詞也已被現在的“績效”(Performance)取代,近年來波多里奇獎辦公室也一直想把獎項名稱改名為“國家卓越績效獎”。但此事由于需要國會立法,程序繁雜,所以至今未能成功。
核心:自我評估追求卓越
正是由于波多里奇獎《卓越績效評價準則》是建立在許多組織成功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因此,該準則的內容每年都要進行彈性修改。但有一個不變的主題是:許多組織已習慣于自覺地使用每年波多里奇獎公布的新準則來進行自我評估,以期能把握全球經濟、經營環境、科技發展和顧客需求的變化,不斷追求卓越。
吳達純介紹,企業要達到卓越的經營績效不但要重視經營環境,還要注意推行過程更要注重結果,而波多里奇獎使用的《卓越績效評價準則》正是根據企業經營的11個核心價值及觀念為基礎,來評估尋求達到企業卓越的6個過程及6個績效結果。該《準則》通過一連串啟發性的問題,讓企業根據自己的目標來評估、反思自身在追求卓越過程中做了什么、如何做;并透過成熟度評分的方式,把提高改善績效的方法與虛擬的過程管理結果作比較,最終選擇對本身達到最佳績效最有效的做法。
在評審過程中,波多里奇獎的評價準則雖然沒有要求對組織概述評分,但卻把“組織概述”排在評價步驟的前面,目的是讓企業通過這樣“自我檢討”的方式,了解本身的長處和缺失,形成一套提高績效的做法,也讓評審員根據被評組織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情況,綜合衡量其整體營運績效并提出正確的改善意見。
參評:大小企業一律平等
無論企業規模大小,不管其是否為高新技術產業或營利機構,美國政府鼓勵所有的組織都能參與波多里奇獎的申報評選。統計結果顯示,1988年至2008年的20年間,美國共有79家企業得獎,其中大型制造業27家,小型制造業18家,服務業15家。一些在全國沒有知名度的中小型企業如漢堡包及熱狗速食飯館、電鍍工廠和印刷工廠等,也都有能力和興趣參加評選。2003年獲獎的施東公司就是一例。
施東公司位于賓州鄉下農村,是一家只有48名員工的小型化工廠,產品種類包括油墨、潤滑劑等約300種。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公司以參加波多里奇獎評比的方式,制定了營運目標,確定了核心價值,并靈活運用評審員的建議,通過學習標桿企業、加強與供應商的互動、采用精益生產模式、使用“評估-改善-執行”等管理方法,鍥而不舍,持續改進,到2002年,公司銷售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增加了400%(在同時期,美國企業的增長率為63%),生產力提高了150%,訂購當天交貨率達到100%。施東公司也因此獲得了2003年波多里奇獎。
吸引組織廣泛參與角逐波多里奇獎的另一個原因是,波多里奇獎評審員都是“義工”沒有酬勞,評審員不只要根據《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為被評審的企業打分,還要根據所評企業的需要提出改善建議。所以很多企業認為參加波多里奇獎評比,可以得到免費的企業診斷,相當合算。
在評審工作中,評審員不是光看企業所采用的質量改進辦法有多少,是否雇用經營管理改善咨詢公司,而是更看重參選企業是否能根據自身的需要,推行有效的措施持續改善,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有些得獎企業,目前已經式微或被并購,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能持續改善,被競爭對手超越或被經營環境淘汰。”吳達純說,這就是評審員在評審環節不僅重視組織的改進辦法更看重其持續改善能力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