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成立于2006年,但其前身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參與眼鏡市場的規范和調控,時至今日,中心已經成為一個集檢測、服務于一身的綜合性機構。在對眼鏡市場的繼續規范和引導方面,扮演著自己應有的角色。

引領眼鏡業規范
——訪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文/本刊記者 汪仲元
當這座位于江蘇省丹陽市開發區,位置稍顯偏僻的建筑映入眼簾的時候,簡單方正的建筑,略顯冷清的大院都沒有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座國家級的產品監督檢驗中心。而中心工作人員給人的印象,則是與建筑物外觀迥異的另一種感覺:專業卻不刻板,無論是中心領導還是普通工作人員。與我們印象中的質量監督部門不同,這里更像是一個現代科研機構。而這個中心的發展史,也正折射出丹陽乃至中國眼鏡市場的發展史。


從市場中誕生
“中國眼鏡在南方,南方眼鏡在丹陽。”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已經具有30多年眼鏡生產歷史的丹陽,迎來了又一個發展期:大大小小的眼鏡生產和驗配企業猶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但繁榮后隨之而來的就是產品和市場的亟待規范。1996年,丹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成立了專門管理眼鏡產品的眼鏡室,針對市場上眼鏡產品假冒偽劣現象嚴重,合格率低下,市場比較混亂的局面,進行管理和調整。同時為政府整頓眼鏡市場提供理論和數據報告。
當時的眼鏡室工作人員只有兩名,而辦公地點也只是在眼鏡市場中租用的一間小門面房。中國最大的眼鏡市場監管機構,就從這里開始了。由于之前眼鏡市場基本處于自由發展的狀態,各個企業和商家對于這個新成立的部門不甚了解,很多企業和商家甚至認為,這個部門只是一個走過場的,自己該怎么干還怎么干。面對這種情況,眼鏡室的工作人員走入市場,從讓企業和商家認識自己開始,一步步開展工作。
當時的國家眼鏡檢測標準還是80年代的國標10810,但就是這么一個早期的標準,仍然有很多企業和商家無法達到。甚至有些企業和商家不知道檢驗報告和標準的區別。談到這里,親身參與了初期創業階段的中心分管質量監控的許副主任,頗為感慨地談到了這樣一件事:在檢查和交流過程中,有的企業面對他們出示檢驗報告的要求,不慌不忙地拿出了國家頒布的眼鏡產品合格標準,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國標10810。并且理直氣壯地宣稱,自己有,你們不就是要這個嗎?工作人員花費時間向他解釋標準和檢驗報告之間的區別,并且最終按照規定進行相應處罰。
概念不清是一個方面,更多的企業和商家甚至根本就不打算接受檢查,經常是看到檢查人員遠遠過來,馬上關門歇業,拒絕檢查。而吃了閉門羹的檢查人員只好繞到后面的倉庫,直接對庫存產品進行抽查。漸漸地,企業和商家認識到了檢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眼鏡室的工作范圍和目的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開始有企業和商家主動送來自己的產品要求檢驗,檢查規范工作開始初見成效。
由于工作需要,2001年,眼鏡室規模擴大,搬出了眼鏡市場的門面房,單獨租用一個樓層辦公,設備和人員也得到了增加。經過5年的努力,丹陽眼鏡市場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各種標注和證書比較齊全,假冒偽劣現象基本杜絕,經營行為大為規范。鏡架鏡片的合格率從當年的20〜30%提升到了90%以上。為了檢驗工作成果,丹陽質檢所請來全國打假辦和稽查大隊的代表進入眼鏡市場,對市場進行一個總的驗收,驗收結果令人滿意。
伴隨市場發展而壯大
成績有了,但是當時的眼鏡中心還只是一個縣級的檢驗中心,面對中國最大的眼鏡市場,他們萌生了申請更高級別檢驗中心的想法。從2001年開始,當時丹陽市質監局朱局長就開始為申請省中心乃至國家中心展開工作。經過3年時間,從省中心到國家中心,2004年底,丹陽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成立計劃基本得到通過,丹陽市政府的1200萬用于購買設備和籌備成立的專款也同時到位。
2006年6月,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正式掛牌,時任國家質檢總局黨組書記的李傳卿和江蘇省副省長張九漢都參加了中心的啟動典禮。中心擁有一支技術力量雄厚、素質優良,集檢驗分析、標準研究、科研開發于一體的人才隊伍,現有專業技術人員26名,其中教授3名,高級工程師4名,工程師7名,助理工程師12名。
實驗室面積4700平方米,恒溫恒濕實驗室60間,擁有國產儀器設備40臺(套),進口設備35臺(套),包括幾臺百萬美元級的設備,而中心自己研發的專利產品:光致變色性能測試儀即將研制完成,設備資產總值2400萬元,設備配置在國內、國際處于領先水平,開展的項目均通過了國家計量認證、授權和實驗室認可,是國內、國際專業技術能力較強的實驗室。被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辦公室授權為全國眼鏡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發證檢驗機構,同時也是CE、E-mark等產品認證指定實驗室。
中心下設總工室、標準信息研究室、業務部、技術部、檢驗部、市場發展部、研發中心,檢測范圍包括眼鏡檢測項目覆蓋了所有眼鏡產品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ISO、EN、ANSI、BS、DIN等相關標準,完全具備對眼鏡架、光學玻璃眼鏡片毛坯、眼鏡鏡片、光學樹脂鏡片、老視鏡、配裝眼鏡、光致變色眼鏡片毛坯、太陽鏡、軟性親水接觸鏡、硬性角膜接觸鏡、機動車駕駛員專用眼鏡、個人眼睛和面部防護裝置等眼鏡產品的檢驗能力。主要開展的業務:質量檢驗、仲裁檢驗、標準研究、技術交流、科研開發、培訓與咨詢等工作。
中心的各個實驗室和檢測室的檢測工種分工很多,針對鏡片和鏡架的各個部位,各個工序,各種參數,都有相應的檢測手段和標準。其中鏡片就有厚度、耐磨性、鍍層磨損性、紫外線透過性、壓力檢測等細化的檢驗標準。而鏡架產品也分得很細。
中心工作人員基本都擁有碩士乃至博士學歷。可以說,這是一支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其中已經年屆70的褚仁遠教授,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衛生部近視眼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眼科學會眼科視光學組副組長、上海市眼科臨床質量控制中心主任、中華眼科學會常委,在中心很有影響力。
如今,十幾年前的逃檢拒檢已經不見,大多數企業都認可了中心,而中心也適當地調整了自身的定位,從單一的監管部門向管理和服務部門轉變。如今的丹陽眼鏡生產企業,對自己企業產品的要求已經大大提高,企業內部有內控體系,在出廠之前更要送到中心來做最后的檢測。記者在采訪時看到,當天是節假日,但一些工作人員仍然在整理企業的送檢樣品,以保證周一及時檢測。
而對于廣大的消費者,中心也在進行相應的工作:傳播眼鏡知識,提供免費檢測服務。面對普通消費者不了解中心,更不了解眼鏡的一些基本知識的現實,中心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在社區和市場開展眼鏡知識普及,免費眼鏡檢測以及送眼鏡活動,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
現在的丹陽,眼鏡已經成了支柱產業,每到周末,臨近省市都有大批前來選購眼鏡的消費者。而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提供著自己的服務,引導規范著眼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