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下旬,“蒙牛員工雇傭公關公司攻擊伊利”事件沸沸揚揚。這是一起典型的以網絡“發帖”為手段,利用“網絡打手”實施“惡意營銷”的案例。而在網絡公關產業中,利益糾葛之下的“發帖”不過是灰色硬幣的一面,其另一面是利益驅使之下的“刪帖”。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調查發現,網絡“刪帖”背后同樣是一條灰色的利益鏈。而無論是“刪帖”還是“發帖”,惡意的網絡公關對于中國網絡的消費環境和輿論環境都是巨大的傷害。
“新華社”要求刪帖:從是不從?
2009年8月11日,新華網上登出了一篇題為《珠海:“中國空調能效標志第一案”被法院受理》的新聞報道,報道隨后被中國網、人民網等多家網站轉載。至此,廣東美的商用空調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的公司”)涉嫌假冒國家能效標志,被消費者告上法庭一事,集中進入了公眾的視線,轟動一時。然而,幾天后,該文作者——新華社記者蔡國兆在搜索自己的文章時意外地發現,這篇文章在大多數網站銷聲匿跡了。
“除了新華網和一些小網站外,在中國網等大網站上,我的文章就只剩下一個題目。要么點不開,就是點開了,里面也沒內容。”蔡國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困惑。“新華社在撤稿子方面是很嚴格的。如果報道本身出了錯,新華網自己會撤掉,并且會通知作者。”他說,“但是,我沒有接到任何通知,新華網上也保留著那篇報道,怎么其他網站說撤就撤了?”這一按正常程序“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今出現在蔡國兆身上,令他倍感蹊蹺。“我估計是有人找了關系,弄得我有點暈。”蔡國兆坦言。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隨后聯系了曾撤掉這篇報道的中國網,誰想中國網有關負責人的答復,更加出人意料。據中國網稱,8月13日,該網站曾經接到過一份蓋有“新華社”公章的傳真函,函中要求中國網刪除其轉載的蔡國兆的報道。并且,據中國網透露,接到此函文的網站“不止一家”。于是,應“新華社”的要求,多數接函網站將蔡國兆的報道“及時清除”。
新華社是否曾以傳真函的形式要求各網站撤掉蔡國兆的報道?記者就此向新華通訊社秘書處致電核實。新華社秘書處的工作人員明確表示,新華社的每筆函件都有相關記錄,經查實,去年沒有針對有關“空調”的報道發出過任何函件;并且,傳真上所蓋的“公章”樣式,與真實的新華社公章不符。因此新華社秘書處肯定地表示,那份“花落多家”的“新華社”傳真函“無疑是偽造的”。
“誰的膽子那么大,敢偽造新華社的函件?”對這一“新華社函件造假門”,普通公眾也許尚覺詫異,但在資深網絡公關策劃劉軍(化名)看來,幕后的造假者一望便知。
“從行業經驗看,這番造假的最大嫌疑人應該是美的公司委托的網絡公關。”劉軍在接受本報的電話采訪時,亮明了自己的判斷。據劉軍介紹,如今企業可以借助網絡公關的運作來“刪除網上負面信息”,這在行業內部早已不是秘密。
在劉軍看來,雖然網絡公關的活動多少與“灰色”撇不開干系,但公然以“新華社”的名義欺騙網站管理者,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也是頭一次聽說。這讓他不禁慨嘆:“這部分人膽子也太大了,已經越過了底線。”
那么,當一份自稱是“新華社”的刪帖函放在你面前,你選擇從是不從呢?顯然,蔡國兆的報道幾乎在一夜之間退出大眾的視線,說明不少網站已經用行動給出了肯定的答復。
對于上述網站的“及時行動”,資深網管兼知名博主“邊民”不以為然。他認為,一個正常的媒體人按理說不會不經核實程序,就刪除在自己的平臺上發布的任何信息。“就算新華社有強大的官方背景,但它畢竟不是政府公權力機關。偽造新華社函件,是網絡公關公司的喜劇;但對轉載網站來說,一個電話就可以核實的事情,舉手之勞而不為,則是悲劇。既令同行側目,也令公眾失望。”
同樣的現象,劉軍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告訴記者,互聯網業內其實不乏明眼人,一張偽造的“新華社”函想瞞過他們的眼睛,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據我了解,部分網管應該有能力判斷此舉是某公關公司所為,至少我知道有的網站就直接咨詢了新華社,得到了否定的答復。”他說,“但是,對一部分網站來說,照辦來自始發網站的刪帖要求,顯然比較簡單省事;對另一部分網站來說,誰會跟客戶過不去,跟自己的廣告費過不去呢?大家心照不宣。”
劉軍的后半句話,暗示了蔡國兆的報道被刪,除了因接函網站的疏忽而遭蒙蔽外,似乎另有隱情。而記者深入調查后發現,一張假冒的“新華社”刪帖函,點開的是一幅遠比其表面復雜的網絡公關亂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