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報記者 劉薇 譚超
知情人報料:2009年年底為完成發卡任務,農行淘金支行大量盜用客戶資料,仿冒客戶簽名,開立數千張可透支信用卡,記者調查發現確有其事
電話報料 87776887
開了一張信用卡,“持卡人”卻可能毫不知情,沒有進行過申請,更沒有親筆簽名,卻赫然出現在廣東農行淘金支行的貸記卡批量辦理申請表上,而自始至終,不少人連這張卡長什么樣都沒有見過!近日,有知情人士向羊城晚報記者報料稱,農行淘金支行內部員工在2009年底為完成信用卡發卡任務,大量盜用客戶資料,仿冒客戶簽名,在客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開立了數千張可透支的信用卡,為防止客戶發現,待年尾沖完任務之后,又在2010年年初將該批卡全部凍結!
如果情況屬實,銀行在明知信用卡必須經本人申請的情況下,卻上演一出瞞天過海、越俎代庖甚至可能危害到持卡人資金安全和信用安全的“偷天大戲”,這將是非常嚴重的違規乃至違法行為。羊城晚報記者接報后,迅速對此展開了全面調查。
報料:銀行私開信用卡!
調查:八成人聯系不上
近日,一位署名“gz的A×××”的報料人(為保護報料人,以下均簡稱小A)向羊城晚報爆料稱,2009年底農行淘金支行內部員工(包括很多中層)為完成信用卡任務,大量盜用客戶資料,仿冒客戶簽名,在客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開立了幾千張可透支的信用卡。
“當時分行推出了一種新卡種,面對低端客戶,只需要開立本行借記卡,就可憑身份證和借記卡申請額度為200-2000元的貸記卡。而且為了方便一些代發工資客戶,這些貸記卡可做批量辦理,也就是不需要每個客戶都單獨填一份申請表,而是一張批量表上填10個客戶的信息,但必須由客戶自己親筆簽名確認。”小A說,該支行利用很多對公單位辦理代發工資業務時留下的大量客戶身份證和借記卡資料,在客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開立了幾千張透支額度為200元的貸記卡。
“這種情況該支行及分行領導都知情但默認,待年尾任務沖完后,次年(2010年)初便由分行統一將該批卡作凍結處理。雖然如此,但仍有一部分客戶手機莫名其妙收到總行卡中心的一些短信,于是打客服熱線咨詢,但支行具體如何處理這些客戶咨詢我就不太清楚了。”小A還說,當時該行將信用卡和基金任務明確攤派到員工個人頭上,沒有完成的一律罰款,“多的被扣幾萬塊的都有,真的很慘”。
按照小A的說法,記者在農行網站查到相關信用卡的資料———金穗如“易”卡,是農行發行的金穗品牌系列貸記卡,只需提供身份證件及借記卡,填寫如“易”卡專用申請表,提交網點即可受理,最高可獲2000元的初始額度。
由于額度相對較低,起點授信額度僅200元,因此發卡對象主要是“面向該行借記卡客戶發行,主要針對那些不具備申請標準貸記卡收入及職業條件的、且有意向辦理一張低額度貸記卡的借記卡持卡人”。
調查:八成人聯系不上
小A提供了10份批量辦理申請表和3份臺賬資料,記者看到每份申請表上有10位申請人,表格的上方為申請人所在單位、聯系人等信息,表格中則是申請人姓名、住址、電話等信息。
記者挨個撥打了10份資料中的100位申請人電話,結果有近八成電話無法接通,或顯示為空號,或已換號,又或者接通了并非本人。在能聯系上的人當中,絕大部分表示自己并未申請辦理過該信用卡,也從未見過更談不上使用,但基本上都承認自己有農行儲蓄卡。僅有個別人表示,的確申請了這張信用卡。
對此,知情人小A稱,資料中有的電話未必是真實的,但他提供的這些資料都是真實的,且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據他所知當時該行冒名申請的卡量有五六千張。
在這些批量申請表上,記者看到都蓋著農行相關支行的公章,涉及的支行有淘金支行、淘金東路支行、新河浦支行、登峰支行、遠洋賓館支行和恒福路支行。據了解,淘金支行是農行一級支行,而其他幾個支行都屬二級支行,歸屬淘金支行管轄。
儲戶申請資料疑點重重
在記者調查后對掌握情況進行梳理時,發現這些申請資料的確疑點重重。
疑點一 為何人與單位不符?
在一家名為“廣州市明×按揭顧問有限公司”的批量申請表上,記者撥打了幾位申請人的電話,然而,離奇的是,在能聯系上的幾個人中,沒有一個人稱自己曾在這家公司工作過。
“我從未在按揭顧問有限公司工作過,怎么會變成這家公司的員工去申請?”一位叫陳×清的女士稱,自己確實有該行的儲蓄卡,但從沒申請過如“易”卡,更沒有使用過,對于記者報出的同一張表上的其他聯系人,陳女士稱基本不認識。同一公司的員工卻互不相識,這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相同的情況還發生在一家名為“香港吉×思有限公司廣州代表處”的申請表上,被歸為這家公司員工的劉先生稱,自己從沒有在這家公司工作過,對記者報出的同一張表上的其他申請人,他也表示只認識兩三位,確實是同事,但都不是這家公司的員工。
疑點二 申請人本人是否簽名?
這些申請表上,問題最大的莫過于申請人簽名是否屬實。在記者能聯系到的人中,絕大多數表示自己沒有申請過這張信用卡,更沒有簽過什么批量申請表。記者找到一位林先生當面跟他核實,他非常肯定地說,自己沒有申請,而表上的簽名也絕非其本人簽署。
按銀行正常的信用卡發卡程序,不管是單獨申請還是批量申請,必須由申請人本人填寫申請表相關資料并簽署姓名,任何其他人都不能代辦。如果是在申請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填寫申請表并批出信用卡,將可能引發很大的資金安全問題和信用風險問題。
疑點三 信用額度為何如此低?
另一個令記者感到疑惑的是,幾乎所有的卡片擬透支額度均只有200元,盡管這是如“易”卡的起點透支額,該卡目前最高透支額可到5000元。
同樣是林先生,他目前在一家知名家電企業工作,招商銀行信用卡給其的授信額度是15000元,而林先生的收入在廣州已屬中等收入人群,200元的如“易”卡應不會在他的選擇范圍內。
那么,200元的起點授信是一個統一規范還是為了規避風險進行的設置?記者數次撥打農行信用卡客服熱線都未能接通,個中原因仍不得而知。
疑點四 這些卡片是否存在?
在記者聯系到的數位申請人中,除了僅有兩人表示的確有申請且在使用外,其他人都沒有見過這張信用卡的“真容”,更別提使用了。那么銀行到底發出了這批信用卡沒有?如果發出了,卡片又去了哪里?
為驗證這一情況,記者聯系到林先生,他對這一情況也感到相當驚訝和緊張。“會不會造成我賬戶的不安全?會不會給我的信用記錄帶來不良影響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羊城晚報記者陪同林先生一起到了人行廣州分行征信管理科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在拿到手的信用報告上,記者看到在林先生名下僅有招商銀行信用卡的發卡記錄,目前處于正常使用狀態,涉及農行信用卡的僅有這樣一條查詢記錄:“2009年12月19日,中國農業銀行廣州市淘金支行,信用審批。”這一條說明該行為審批信用卡確有核查林先生信用報告,但林先生表示,自己沒有申請過如“易”卡,更沒有拿到卡片。
如果是因客戶資信問題申請被拒,卡片沒發出,未發放到申請人手中也屬正常,但即便如此,作為發卡行的銀行盜用自己客戶的資料、仿冒簽名去申請信用卡,本身就屬嚴重違規違法行為。而且,銀行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必須獲得本人授權,如果未獲授權就查詢,同樣屬于違規和侵犯個人隱私。
如若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確實發出,即便每張的透支額在200元,以1000張計,透支總額也可達到20萬!這批卡若制出卻未曾到申請人手上,就有潛在的巨大資金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