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空調為看世界杯,世界杯踢完了空調還沒裝上
南方日報訊(記者/陳道嫦 通訊員/房獻鋒) 隨著酷夏到來,清遠空調市場進入銷售高峰期,有些家電商場的空調日銷售額比前段時間增長了幾倍。與此同時,空調產品引起的消費糾紛也急劇上升。記者從清遠市和清城區的消費者委員會了解到,近期有關空調售后安裝和維修服務的投訴成為熱點,已占到消費類投訴的70%以上。
安裝維修不及時惹火消費者
清城區的陳先生為了能舒舒服服看上世界杯,特意去離家較近的家電商場購買了一臺空調,但現在世界杯都踢完了,商家還沒有給陳先生安裝好空調,讓他氣悶不已。
家住清城升平街的黃女士向記者反映,去年5月她家在城區某品牌空調專賣店購買了一臺空調,一周前該空調發生故障,黃女士撥打該賣場的售后維修服務電話,對方表示盡快上門維修。然而兩周過去了,維修工人仍不見蹤影。黃女士說:“因為天熱才買了空調,可是因為商家不能及時修理,這么熱的天氣卻看著空調不能用,想想就有一肚子的火。”
近期,清城區消委會接到了大量關于空調售后服務不及時的投訴。高溫天氣襲擊清遠,市民扎堆購買空調,造成了空調安裝與售后服務跟不上。記者從市區幾大家電賣場了解到,現在家電市場空調供貨和安裝維修服務是兩條獨立的服務鏈條。售后服務一般由與家電商家簽約的維修服務站點負責。7月份前清遠氣溫比較涼爽,屬于空調銷售淡季,為了節約成本,維修服務站點聘雇的工人較少。突然而至的高溫天氣讓清遠空調市場大熱,安裝工人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免費安裝”也有收費項目
除了售后服務跟不上,空調安裝收費糾紛也是投訴的熱點之一。一般商場都會提供免費安裝空調的服務,但又會對一些項目進行限制。按照清遠家電行業慣例,安裝空調的過程中,靠掛空調的墻體過厚,安裝工人要收取鉆孔費20元;若需要切開防護網裝置空調,則需另收費50元到80元。三樓以上(含三樓)安裝空調,如需吊欄、吊人、吊機等到安裝位置的需收取100元/臺的難度費……負責任的商家在出售空調時會向顧客詳細介紹空調安裝過程中可能收取的費用,但大部分商家并沒有對顧客解釋清楚。
市民在購買安裝空調時因不清楚收費明細,多花了不少冤枉錢。某品牌電器清遠店店長也表示,有些安裝工人為了“創收”,在安裝過程中故意建議消費者把空調安裝在離電線接口較遠的地方,由于商家免費贈送的專門配備空調使用的銅線長度不夠,消費者只有向其額外購買銅線,一米銅線的價錢一般在60元到80元之間。
清城區消委會接到這樣的一個案例。投訴人在清城區一家家電商場購買了一臺格力空調。商場安裝時屋主不在家,安裝工經屋主未成年的兒子同意后,在窗簾頭上安裝了空調,待屋主回家發現無法掛回窗簾。屋主要求商場再次上門免費為其重新安裝空調,但該商場卻稱第二次上門安裝要收取安裝費。
清城區消委會工作人員建議消費者購買空調前應先詳細了解商家的合同里規定消費者該免費享受的服務項目,不清楚的地方應向對方詢問明白,并最好以書面的方式注解清楚,
“貨未到、票先開”導致權益損失
按照《廣東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行“三包”的商品有質量問題的,自售出之日起7日內,經營者應當根據消費者的要求予以退貨、更換或者修理;15日內,應當根據消費者的要求予以更換或者修理。而在實際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往往無法完全享受到這些權益。
清城區市民趙女士就遇到了這樣的“倒霉事”。購買空調時趙女士的新居還沒有裝修完成,便跟商家約定在半個月后再送空調過來安裝。空調裝好后噪音很大,趙女士要求商家更換,商家以超過了15天的更換期為由,堅持只提供免費維修。趙女士最后不得不接受了商家的做法,“我咨詢了一個當律師的朋友,被告知發票上的日期才是合同法定的起效日期,我也只能認了。”
“貨未到、票先開”現象的存在,讓消費者無形中損失了部分退、換、修的權利。在采訪中,近70%的受訪市民均表示買空調后的安裝維修問題商家自然會處理,這種對商家過于信任的心態造成了許多糾紛。鑒于此,市民在購買空調時應與商家約定明確的送貨安裝時間。最好在發票或安裝的單據上以書面的形式約定清楚,避免商家不能及時送貨安裝時,沒有其違約的證據。
貨不對板:以低效能冒充高效能
賀先生不久前在清遠某家電專賣店購買了N3(三級能效)的空調。由于該專賣店提出如果不開發票可以較低價格購買空調,賀先生只拿取了購買空調的交費收據。幾天后安裝空調時,賀先生無意中發現該店送來的空調竟是N5(五級能效)的空調。兩者從外觀上看幾乎一樣,但價格卻相差上千元。
賀先生來到專賣店要求對方給個說法。而專賣店的銷售人員一口咬定賀先生買的機型是五級能效的空調。賀先生拿出購買票據核對,才發現該專賣店已用圓珠筆把票據、保修憑證和送貨單上N3的“3”改成了“5”。賀先生向清遠市消費者委員會投訴了該專賣店。最后由清城區消費者委員會進行調查,認定了該店修改單據的違法事實,保護了賀先生的合法權益。
清城區消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同效能等級的空調價格差較大,一些商家會抱著僥幸的心理,認為大多數消費者對空調的性能沒有太專業的認識,在這上面動些手腳以追求更多的利潤。一家家電商家負責人告訴記者,有些商家庫存了許多四級、五級能效的空調。按照國家新頒布的空調能效標準,空調商家必須逐漸淘汰四級、五級低效能空調,于是有些商家便將低效能充當高效能空調售賣,一方面可以消化掉這些低效能空調的庫存,一方面可以從中撈取較大的利潤。
以舊代新也是一些不良空調商家會采取的欺騙消費者的伎倆。消委會工作人員建議,消費者在購買空調前最好記下所購買貨品的效能等級標示、型號等信息。在收貨安裝前要仔細核對所送貨品是否是原來自己購買的機型,確定主機和分機是同一型號。同時,消費者應注意保存好發票、票據等購物憑證,這是消費者在消費后維權的重要依據。空調有強制三包,購買前應先了解企業的保修承諾,最好以書面的方式保留下來,注意換退貨的時限,當消費權益受到損害時,消費者要及時通過消費者委員會尋求消費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