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可
本報訊 昨日,記者從省工商局獲悉,省工商局12315數據分析中心日前發布網絡商品及服務投訴“白皮書”,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省網上消費投訴比去年增長了41%。
網上消費陷阱防不勝防
省工商局12315數據分析中心指出,網絡欺詐投訴屢見不鮮,部分消費者到一些不正規的小網站上購物,在付款后,遲遲未收到所購貨物,或是在收到貨物拆包后發現包裹內無所購商品,只有一些廢紙等垃圾,再上網去尋找原來的網頁,卻發現該網頁已無法顯示,撥打商家電話也無法接通。
許多快遞公司先簽收后驗貨惹爭議。據了解,目前我省各個快遞公司對此規定不一,一些快遞公司始終堅持先簽收后驗貨,有部分快遞公司允許先驗貨后簽收,但前提條件必須是商家事先與快遞公司約定并在快件內部注明“先驗貨,后簽收”,或是消費者收貨時寫一張“商品外包裝完好,現要求先驗貨后簽收”的證明。但一些快遞員不顧規定堅持要消費者先簽收后驗貨,否則便拿著貨物掉頭走人,而商家往往要求消費者在驗貨后方可簽收。一旦消費者簽收,快遞公司與商家都會認定商品沒有問題,之后若檢查出商品出了問題,快遞與商家均以消費者已簽收為由,拒絕處理。
四招可解網上購物維權難
省工商局有關部門提醒消費者,若要進行網上訂購貨物時,應盡量選擇實力強、信譽好、比較專業的網絡購物商家。
其次,消費者對商品要進行詳細了解、比較,并考慮存在的風險,盡量選擇在本地有經銷商、有售后服務點的產品,選擇貨到付款或信譽度高的獨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索要并保存好購物憑證,以便事后維權。
注意商家選用的快遞派送的范圍,選擇確保能到達收貨地址的快遞公司,并要求商家與快遞公司事先達成協議要“先驗貨后簽收”,對于貴重商品要實行保價運輸。
遭遇欺詐要及時報案,網上交易中惡意詐騙行為的一大特點是,不法分子采取步步為營的方式,先放出誘餌引人走進圈套,然后不斷讓消費者匯款,以致欲罷不能,只能被其牽著鼻子走,最后貨款兩空。遇此情況,不要打草驚蛇,趕快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