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韓國三星冰箱宣布在中國召回6個型號的對開門冰箱,此舉被稱作是中國首宗大家電召回案例。不過這一召回的正式公布比三星在歐美及日本的宣布時間整整晚了十天時間。也是因為這一點,三星也受到了不小的輿論壓力。
不過對此,三星也頗為委屈,三星內部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由于此前沒有先例,中國也沒有相關召回制度,三星在接到通知后第一時間聯系了質檢部門,溝通等環節花費了一些時間,所以才晚了。“三星對中國和其他市場執行的是一樣的政策,絕對不存在歧視問題。”該人士表示,中國出臺家電召回制度后,三星今后自然按照中國的法規辦事。(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 南都網)
其他外資品牌的表態也多半都持一個積極態度,認為有了法規對于企業和消費者都是積極的。有一外資品牌負責人表示,無論是新聞發布還是其他信息,公司都是堅持全球統一發布,“如今互聯網發達,全球化的信息傳遞,公司非常注意全球統一,以避免某一區域產生‘受歧視’的誤解。”
企業存在認識誤區
南都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不少企業都認為,召回是一個企業負責任的表現。“我們不得不說,國內對于召回的認識是有差距的。”有企業負責人表示,國外的召回(R ECA LL)也包括軟件免費升級、維修等等。而在國內,最早出現召回時,消費者大都認為,應該是退貨,而且是全額退貨,將產品看作偽劣產品。此外,召回對品牌的傷害也很大,消費者很容易給企業貼標簽,作完全否定。也是基于此,國內企業對于召回都非常避諱,輕易不會使用這兩個字。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分析,我國很多消費者對召回制度本身認識也不夠,很容易將召回產品等同于偽劣產品,企業對召回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誤區。
一國產企業負責人亦稱,召回制一向被國內廠商視為“雷區”,除了操作難度大,更重要的原因是,廠商對召回制度有誤解,怕品牌傷害大,更愿意私下靠維修或免費升級來解決問題。
“中國召回問題的關鍵在于法律和監管體系不健全。”有業內人士表示,有了法規也不是高枕無憂,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出了大問題才知道有問題,才來完善制度。中國的監管環節還比較薄弱,目前主要靠企業自覺和消費者“受傷”來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