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就剛剛研制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44個漢字的新寫法引起廣泛爭議,近九成網友表示反對。仔細分析這些漢字的漢字改革方案,有的顯得莫名其妙,有的則是多此一舉,從漢字認知、流通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樣的漢字改革確實有點弄巧成拙。
語言文字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約定俗成,最大的作用是交際,總的規律是由復雜到簡單,更要考慮人們長期以來的使用習慣。漢字同其他文字一樣,是負載信息的書面符號,只要人們廣泛使用并能明確表達含義,就很好地完成了使命,無須修改,只有那些容易讓人產生歧義,或者書寫不方便的漢字才需要修改。此次漢字改革的44個漢字,基本上都有很高的通行度,且易于識別,實在沒有必要改頭換面。
據報道,此次提議漢字改革的一些專家認為,修改漢字是為了更加美觀。但人們普遍認為,對文字來說,長期熟悉了,廣泛接受了,書寫方便了,便于流通了,就是美的。況且,即使按照一般的審美標準來看,有的漢字經過改革后,也實在看不出來美觀在什么地方,難道橫變成了提,點變成了捺,或者少掉了一個鉤,這個字就變美了?
漢字改革專家強調此次漢字調整“尊重漢字結構、考慮宋體風格、遵循統一規則、嚴格控制特例”,聽起來似乎學理嚴謹,也顯得冠冕堂皇,甚至還尊重了文化傳承。不過,如果嚴格從學理上進行分析,這些專家顯然太過“學究氣”,而且還太教條,因為,漢字演進并不是單一的線性過程,其實經歷了多種途徑,現在完全沒有理由不顧這么多年的漢字使用實際,盲目遷就一種字體風格,這樣做其實是削足適履。
這44個簡化字,自上世紀中葉經過立法程序規定之后,歷經半個世紀,也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傳統”。50年,對一個國家來說,很短,而對一個人來說,卻很長。對44個漢字進行漢字改革,看起來數量并不多,但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漢字一旦漢字改革,意味著全國數億人需要重新學習,再加上海外華人,一些深受漢語影響的國家,教材、印刷品、路牌、印信的修改……那將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量和規模,為了這44個漢字的所謂漢字改革,搭進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純粹是窮折騰。
另外,漢字認知、流通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印刷體、書法作品以及平時的手寫體中,有的寫法如點和捺、提和橫、豎鉤和豎本身很多時候就是相通的,本沒有必要區分得涇渭分明,長期以來,人們也已經熟悉并接受了這樣的現實。現在,突然對這44個漢字的寫法進行強制規定,實在是多此一舉,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干擾了漢字的認知和流通。
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江蘇省語言學會會長馬景侖先生就明確表示,對這44個漢字改革完全沒有必要,一個字也不要動,漢字改革一定要穩,宜靜不宜動,人為漢字改革就會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