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清早,姜艾雯從女兒甜甜的學校領回了“小升初派位錄取書”。對姜艾雯來說,這是來之不易的勝利。 這是北京市海淀區第一年實行不分戶籍統一電腦派位。甜甜是該舉措的第一批受惠者。 在過去的3個月里,姜艾雯幾乎天天都在為甜甜的升學而煩惱。這個來自西北的女人經常背著一個挎包,奔走在北京市教委和海淀區教委之間,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打電話—聯系家長、向教委咨詢。“周一存的100元話費,不到周日就用完了。” 姜艾雯聯絡一些家長向北京市教委和海淀區教委遞交了《關于小升初不分戶籍電腦派位統一錄取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其后有2200多位家長的簽名。
沒人能說清楚海淀區今年政策的“松口”與家長們的力爭是否有關,但姜艾雯堅信,這個改變來自于家長們的“不放棄”。
升學路是用錢鋪出來的
今年3月的一天,甜甜就讀的小學開始讓畢業班的學生填寫“學生信息卡”,但甜甜卻沒有收到這張信息卡。班主任的解釋是,非本市戶口不能參加小升初電腦派位,所以不用填。“女兒回來以后就跟我說:‘媽媽,沒有戶口就是低人一等’。”這句話讓姜艾雯沒吃好飯,成了她為爭取女兒能和北京孩子一樣獲得小升初電腦派位資格的最初動力。
“她們班是重點班,只有甜甜和另外一個女孩是外地的。以前甜甜在的班都是外地孩子,他們的語文老師是以前打掃學校衛生的,我覺得實在不行,就把她轉到重點班了。”姜艾雯沒有想到,這樣的環境讓甜甜感覺到了壓力。
第二天,姜艾雯找到了甜甜的班主任,老師告訴她:因為沒有本市戶口,甜甜不能參加海淀區的小升初電腦派位,按規定她只能自行聯系學校。
送甜甜進小學時已經交了兩千多元擇校費的姜艾雯又開始四處聯系中學。因為教委新一年的小升初政策還沒有出,很多學校都不敢要價。
“我沒想讓孩子上多好的學校,就想讓她在家附近上學。”根據姜艾雯的了解,自己家附近中學的擇校費一般都在兩萬元以上。
2008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務院做好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工作文件精神的意見(京政辦發〔2008〕50號)》公布,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目前,本市已經做到對戶籍人口適齡兒童少年免除雜費,對公辦學校中符合條件的來京務工農民隨遷子女免除雜費和借讀費。為貫徹國務院通知精神,本市將對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雜費或借讀費后還未覆蓋的人群實施免費。”
但這樣的規定卻并沒有給姜艾雯一家帶來切實的好處,許多過來人的說法也讓姜艾雯對升學路上的“暗門”氣憤難平。“很多學校收了錢連個收據、發票都不給你,就給你一個銀行賬號讓你打錢進去;后來干脆就是讓家長帶著現金,直接交到學校的某個辦公室里。他們就是怕教委查。”每當說到這些,姜艾雯就會瞪大眼睛,抓著包的手也攥得更緊了。
“教委不允許收借讀費,現在學校就管這個錢叫‘捐資助學款’。說是家長自愿交的,但誰是真正‘自愿’的呢?不交就不讓你上!”姜艾雯苦惱地說。
對于像甜甜這樣在北京借讀的孩子來說,升學路是一條用錢鋪出來的路。
姜艾雯覺得,海淀區教委不應該只為擁有北京戶口的學生提供電腦派位的機會,應該像西城區一樣“不分戶籍統一派位”。據了解,自2008年起,北京市西城區在全區實行了不分戶籍同等派位。即使沒有北京戶口,像甜甜這樣的孩子也能夠通過參加推優、特長生、電腦派位等方法升入初中。
今年年初,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于秀琴對外公布了最新的北京市人口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增加到了1755萬,其中外來人口509.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9%。在另一份報告中,隨遷子女的數量已經超過40萬人。
甜甜所在海淀區的外來人口比例更高。根據今年7月1日海淀區政府網站上公布的數據,2009年,全區常住人口293萬人,流動人口155.4萬人,流動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是53%。
這些外來人口子女的就近入學問題一直缺乏強制性的政策保障。
按照北京市在2004年8月發布的《關于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文件的意見》,來京務工就業農民應持在京借讀證明,非小學一年級借讀學生還應出具原就讀學校開具的學習證明,到暫住地附近的公辦小學、初中或經批準的民辦學校聯系就讀。
2008年11月修訂通過的《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中也有類似的規定:“非本市戶籍的適齡兒童、少年,因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本市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本市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持本人及兒童、少年的身份證明、居住證明、工作證明等材料,經居住地所在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確認后,到居住地所在區、縣的教育行政部門確定的學校聯系就讀。”
但“附近的學校”和“聯系就讀”就像是天上的月亮,大家都看得見,卻鮮有人摘得到。
“你也可以不給錢,”姜艾雯說到這個話題就會變得激動,嗓門也提高了,“那教委就是等所有小孩都派完位了,再安排你孩子,一般就只有離家很遠、教育質量也不好的那幾所學校了。”姜艾雯還特地去過那幾所學校,學校的環境讓她不滿意:“80%都是外地孩子,因為不能中考,很多孩子初二初三就回老家了,老師也不好好教。”
與海淀區教委六度會面
為了給甜甜爭取電腦派位的機會,姜艾雯開始聯絡和自己情況相同的家長,大家一起向海淀區教委請求“解決問題”。
從3月12日開始,姜艾雯開始一次次跑海淀區教委。到4月13日北京市教委公布《關于2010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時,姜艾雯和其他家長已經和海淀區教委六度“會面”。這期間,家長們還找過一次北京市教委。
幸運的時候,姜艾雯和10余名家長能在區政府的大樓里見到負責基礎教育的領導,大家溝通一下怎么解決外地戶口孩子的升學問題。姜艾雯喜歡把這種交流叫做“溝通”,“我們不叫上訪,我們是來溝通問題的”,每當保安攔住她,她就會這樣解釋一番。
也有不幸運的時候。4月的一天,姜艾雯和十幾位家長在海淀區教委門口等了一個上午也沒能進去,中午在保安室里草草吃了盒飯,才等到了樓里傳出的通知——“領導上午出去開會了,下午可以見大家。”
盡管不是次次順利,但是家長們堅持每隔一周就去海淀區教委催一催,“等到文件出來就晚了”。
每次見到領導,姜艾雯都會遞上《建議》和新增加的簽名。海淀區政府的大會議室,幾乎每次都會被家長坐得滿滿的。有一次,還有一個奶奶帶來了自己的小孫女。“家里生了個雙胞胎,要是以后每個上學都要交好幾萬元,真是交不起。”
參加“溝通”的家長隊伍逐漸擴大,從甜甜的小學延伸到了周邊小學,從應屆的孩子延伸到了低年級的,甚至朝陽區、東城區的家長也找到姜艾雯,說要一起為孩子的事努力。
“不要害怕,我們這是在要求正當的權利。”每次集合,姜艾雯都會舉起手來,給大家鼓勁。甚至有一次,她跟阻止自己進門的小保安攀談了起來,幾句話問下來,發現這個小保安也是外地戶口,初中畢業以后就出來上班了。“那你應該加入我們呀!”姜艾雯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動員那個小保安加入隊伍。
但無論是北京市教委還是海淀區教委,在新一年的政策公布前都沒給家長透露什么口風。
海淀區教委的領導跟家長解釋,“海淀的資源比較緊張”,“如果算上農民工子弟學校,今年全區有1000多個學位沒有辦法解決”,希望大家能給教委一些時間。
幾乎每一次的“溝通”都會演變成一場激辯。
“你們現在是爭取這個派位的機會,還有很多北京的家長反對派位呢。但是義務教育階段不能考試,教委也不好辦。”一位接待家長的工作人員這樣說。
“海淀的資源緊張主要是因為很多其他區的家長也想讓孩子來海淀上學,但是海淀區應該首先保障本區的孩子就近入學,而且目前電腦派位是最公平的。”這是家長們每次都要說的話。
面對海淀區教委提出的“教育資源不均衡”、“一旦海淀放開政策會有大量流動人口涌入”的擔憂,一位爸爸激動地表示:“國家教育資源不均衡是長期形成的‘果’,不能拿這個當成‘因’,不給我們的孩子提供學位。”
讓家長們想不通的是,海淀區教委的一位領導承認“海淀60%~70%的學校每班都不止40個人,一般都有45到50人”,但是為什么又按照市教委“每班40人”的標準計算出今年有1000多個學位缺口?
“每年都說名額不夠,但是每年這些孩子都上了學,只要家長交了錢就有名額。”一位媽媽不愿意接受“名額不夠”這樣的理由。
“況且,就算有1000多個學位缺口存在,難道就因為有1000多人的學位沒辦法解決,就連能解決的那部分也不解決了嗎?”又有一位爸爸站起來發問。
“溝通”的場面常常會因為一兩個家長情緒激動而暫停。遇到這樣的情況,姜艾雯就輕輕拍幾下桌子,對那些情緒激動的家長說:“咱們是來解決問題的。冷靜點。好好說!”
多次“溝通”卻探不到消息,姜艾雯也會心煩。“你說咱們這樣能成功嗎?”有時她會小聲問幾個相熟的家長,得到的答案總是很相似:“就算今年不能成功,咱們也要繼續努力,為后面的孩子爭取!”
苦等一個多月政策出臺
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奔波,許多家長還是放棄了跟著姜艾雯跑教委這樣的解決方式。“他們托關系,給孩子聯系學校,交錢給送進去。”退出的人數不斷增加,姜艾雯的眉頭擰到了一起。
4月初,姜艾雯帶著甜甜報名參加了幾個學校的考試。“有些中學會找一天下午,讓家長帶著孩子去考試,考語文數學,考好了交錢就能上。”這樣的考試也是“小升初”的“暗門”之一。因為北京市教委的文件明確規定“嚴禁在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中組織任何形式的考試、測試和面試選拔學生”。因此,這樣的考試沒有正式的通知,考試的消息都是家長們私下交流得知的。
雖然甜甜的學習成績一直讓姜艾雯滿意,但姜艾雯認為甜甜去參加考試的那幾所學校不行,沒讓甜甜走這扇“暗門”。
今年4月7日,北京市教委發布了《關于認真做好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登記和宣傳工作的通知(京教基[2010]11號)》。該《通知》稱,將為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發放義務教育政策宣傳卡和入學登記卡,并建立臨時學籍登記表。文件中還要求“各中小學對主動到學校咨詢和申請就讀的學生及其家長要熱情接待,積極予以接收。學校接收有困難的,要登記好學生的基本情況,由區縣教委予以協調解決,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
但在義務教育政策宣傳卡記載的申請入學程序仍需要由家長持相關證明文件為其子女開具在京借讀證明后,聯系就讀學校,而非和持有北京戶籍的適齡學生一樣,直接參加電腦派位。
4月13日,姜艾雯苦等了一個多月的北京市教委《關于2010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京教基[2010]12號)》在北京市教委的網站上發布,該《意見》明確規定了“學校應首先接收服務片內學生,保證本片內每個應依法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在新學年開學時都能夠入校就讀,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失學”。《意見》要求各區縣教委要“采取措施,統籌規劃,統一管理,切實做好本區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工作”。
當天的人民網還刊登了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羅潔的《保障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一文。文中提到,“北京市教委還制定了三年規劃,力爭在2012年前基本解決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建設問題”。
得到了這些消息后,家長們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應該怎么辦。“北京市說了,但是海淀區的政策不出,到底能不能派位?”整整一個上午,5位媽媽圍坐在一張小方桌前,反復討論著兩份文件和前一年的派位劃片表。
當時大家的最壞預計是:先讓有北京戶口的孩子派位,如果有名額,再解決外地孩子。
終于,在6月的一天,甜甜領回了電腦派位的信息卡。在這份卡上,劃分出了“區一”和“區二”。“區一”是甜甜小學所在的片區對應的幾所中學,“區二”則是略遠的一個片區。“北京的孩子只要填區一,甜甜等隨遷子女則是區一、區二都要填,保證可以上一個學校。”姜艾雯說。
7月8日,姜艾雯拿到了甜甜的錄取通知書。“算是區二里挺好的學校了,我現在知道的只有三個外地孩子和甜甜一樣分到了這個學校。”姜艾雯一邊忙著準備送甜甜回西北老家過暑假,一邊準備去學校給甜甜報名。
“我在上海給她掛了一個學籍,打算等她初二或者初三就送去。我到時候就一個月過去看她一次。”姜艾雯和丈夫的戶口都從西北老家轉到了上海,公司外派他們到北京工作。“等中考考完再回去就來不及了,學校不認你北京的學籍,就得早點掛上。”
雖然覺得初中高中是關鍵時期,家長應該陪在孩子身邊,但是無論讓父母哪一方放棄工作“專職”陪孩子,似乎都有些為難。
姜艾雯早就算過了這筆賬。“如果我帶著甜甜回上海讀書,每個月北京和上海的房租加起來就要4000多元錢,算上每天的交通費、生活費,讀完初中三年就要花10多萬元。而且要重新在上海找工作,熟悉生活環境。”
“你回上海一個人住校可以嗎?”筆者問甜甜。
“我覺得沒問題。”甜甜說。“那你喜歡北京還是上海?”
“北京。”甜甜眨了眨眼。
本報北京7月18日電
(為保護當事人,本文中家長姓名為化名。本報記者來揚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