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考定終身的現實下,高考被認為是整個基礎教育的指揮棒。長期以來,被視為相對公平的高考制度為許多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引發了諸多反思。如何在保證公平前提下,關照到不同個體的潛能、興趣,使高考成為每個人上升的階梯,而非成長的桎梏?圍繞高考,未來將有更多的嘗試。
不破高考瓶頸難講“素質”
若以高考來檢驗,他們或許不是優秀的學生——今年4月,山東省實驗中學學生李維漢因機器人研究經歷,被馬里蘭大學看中,獲得本碩博連讀和265萬人民幣獎學金,他在班里成績僅排在倒數10名;濰坊一中高二學生張家華因在計算機方面的才能,獲得了第六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為了能上好的大學,他必須要繞過高考這條道,出國求學也是這位少年選擇的目標……
時至今日,國家課程改革、走班制等已經在我省高中學校推開,然而記者了解到,國家課程標準中要求的“綜合實踐課程”在許多高中學校仍然形同虛設,走班選課也難逃功利性,“實踐有用嗎?還不如把孩子送到輔導班多上兩天課。”在高考指揮棒下,家長們如是說。“不突破高考瓶頸,素質教育就是空話。”山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龍世立一語中的。
自主招生或破高考堅冰
2003年開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為鐵板一塊的高考推開了一扇小小的窗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高考制度要逐步改革,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制度。而今年3月,我省也出臺了文件,提出積極爭取在省屬重點高校開展自主招生;前不久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我省提出“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將自主招生試點。”
其實,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招生錄取在我省已有先例,去年,試點學校之一的臨沂師范學院的投檔考生中,有十幾名考生由于“綜合素質評價低”而被退檔,而有的低分考生則因為“綜合素質評價高”被錄取;同樣作為試點學校,山東政法學院副院長張衛華介紹,去年,該院試點的兩個專業招生計劃和一志愿上線人數基本持平,沒有學生因為綜合素質低而被退檔,但考生的排名發生了變化。
多元評價如何保證公平?
像大多數教育改革一樣,2009年,臨沂師范學院試點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新生時,其公信力曾受到質疑,有媒體報道說:“山東試點高校在閱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時,就發現了部分報告隨意性強、缺項漏項等問題”;北京大學校長推薦制最終推薦的學生亦是“無可挑剔”的高分學生,重慶南開中學校長感慨:“非不能也,是不敢也!”
“公平是教育的基石。”山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龍世立說。因此,將來若擴大自主招生范圍、多元錄取學生,在整個社會誠信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招生錄取公平公開是關鍵問題。 (徐潔 楊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