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股全球范圍的汽車召回風潮開始涌現,許多汽車生產廠家頻發召回事件。召回問題也引起越來越多車主和準車主的關注。
盤點2010年召回事件,蘭博基尼、長安福特、一汽豐田、東風雪鐵龍、斯巴魯、梅賽德斯-奔馳等企業都榜上有名。2010年1月到9月召回車輛共43萬余輛,其中國產車41萬余輛,進口車1.6萬余輛。
有車友戲稱2010年可謂“汽車召回年”,召回年中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凸顯,廠商、政府、消費者都需審視對待召回的態度。
廠商對待召回:態度仍需端正
汽車召回好像家丑,廠家總希望有塊遮羞布。中國市場內的“汽車召回”兩個問題最為突出。
首先,召回多是廠家自律行為。自律行為會因廠家對待汽車質量問題的態度而有差異,最明顯的是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對待召回的態度。我國主動召回的汽車企業中鮮見自主品牌,某些自主品牌的“零召回”并不意味著車輛就沒問題,而是自主品牌沒有積極利用召回手段來解決汽車的質量問題。在某些自主品牌汽車的論壇上,或汽車廣播節目中,還是有群體性的普遍性的車輛問題存在,甚至是油箱漏油這樣嚴重關乎車主生命的問題,但廠家采取置之不理或僅召回其中少量批次的方式來解決。
其次,國際品牌全球召回事件中,中國消費者被“差別對待”,不能同等享受國外消費者的待遇。豐田召回事件中,中國消費者面對同樣侵害卻不能同權,只能憤憤不平。
政府對待召回:期待能給消費者撐腰
國內消費者維權基本為單打獨斗,很少能獲得政府的支持。
豐田召回事件中,僅有浙江工商總局站出來替消費者撐腰。我們在羨慕浙江消費者的同時,不禁疑問,什么情況下政府部門會給消費者做主,協助消費者維權能否不是自發行為,而是規定動作。
消費者對待召回:更需理性看待
汽車召回,在美國、歐洲等制度健全的國家和地區早已不是一件新鮮事兒。但近期零點調查研究咨詢集團發布的《汽車消費系列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大多數汽車消費者還沒能完全理性地對待汽車召回事件。
雖然消費者安全意識很強,但在大家印象中,汽車召回是廠商迫于相關法規的被動行為。而且對有召回現象的汽車品牌好感度會大大降低,并且會影響到自己購買該品牌汽車的意向。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如果汽車存在一些共性的小毛病,84.93%消費者認為此車就需要安排召回。在消費者認為汽車有共性小毛病就需要集中召回的同時,61.03%的消費者認為汽車召回是廠商迫于相關法規所為,是被動行為。但從國家質檢總局統計數據來看,事實上在汽車召回的范疇中,主動召回(六成以上)占絕大部分。消費者對廠家汽車召回消極的看法和汽車廠商主動召回行動之間的差距,反饋的是消費者對廠家處理問題的態度持保留意見,認為汽車召回更多是廠家出現質量問題時的善后工作。
同時66.05%的消費者認為,有召回現象的汽車其品牌形象會降低。在有購車計劃時,不會購買有召回現象汽車的受訪者居多,達到42.65%。汽車召回本是廠家對消費者安全負責任的行為,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到了汽車銷售,這也是個別廠家汽車召回行為表現被動的一個原因。
作為汽車消費大國,隨著汽車消費逐漸理性,消費者維權意識也逐步增強,從汽車質量投訴無門,到2001年2月國內汽車召回第一起事件發生(針對日本三菱帕杰羅V31、V33越野車進行相應的處理),消費者已經能意識到汽車召回是維護權利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國內汽車市場不成熟,召回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仍是一個新鮮事物,大多數人不能正確看待召回事件,再加上部分廠家召回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和差異對待,更讓消費者談召回色變。
相關部門需要提高監管力度、健全召回制度,使我國的汽車召回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同時,在制度完善的基礎上,汽車生產廠商加強行為自律,端正態度才能夠改變消費者對“汽車召回”的認識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