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對于媒體紛紛評論華晨中國(1114.HK)關于停售中華轎車一事,華晨汽車表示此消息有不實之處并對此予以澄清。華晨汽車公關部稱,"中華轎車業務在2009年底就已經從華晨中國剝離出來,雙方已不存在任何關聯。"
記者在華晨中國于2010年1月5日發布的關于剝離中華業務的公告中也發現,華晨中國在2009年12月31日完成出售中華沈陽華晨金杯汽車的中華業務的交割后,已不再持有中華業務的任何權益。這一點與華晨汽車的說法吻合。
記者同時查閱了華晨中國于今年2月14日發布的預盈公告,該公告中稱,公司預期在2010年度將錄得凈盈利,主要得益于公司間接持有50%股權的華晨寶馬業績的強勁增長以及2010年停止經營中華轎車業務。其中關于中華業務內容表述比較清楚。華晨汽車表示,中華轎車停售傳言來自媒體誤讀了該公告的部分信息所致。
華晨為整體上市鋪路
"把中華轎車業務從金杯汽車剝離出來,實際上是一次戰略調整。"華晨汽車總裁祁玉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祁玉民所謂的戰略實際上是指華晨集團整體上市的事情。據知情人士稱,華晨集團旗下的三個上市公司ST金杯(SH.600609)、申華控股(SH.600653)和華晨中國(HK.01114)中,ST金杯是華晨集團實施整體上市的最好的殼資源,但中華轎車業務持續虧損卻將金杯汽車拖入到了退市邊緣,因此,華晨汽車通過一次性虧損減值的辦法讓ST金杯戴上了帽子,"這是主動戴帽的。"祁玉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住ST金杯的A股上市公司資格。2010年火暴的汽車市場和祁玉民的資本騰挪之術讓ST金杯在2010年實現了扭虧為盈,保住了上市公司資格。
而且,讓祁玉民得意的是,中華業務剝離的過程中減少了16億元的負債,減輕了中華業務的償債壓力,"這有利于中華業務的開展"。中華品牌公關部人士表示,中華轎車業務從金杯汽車公司完全剝離出來后,其所有業務均由華晨集團直接掌控,在集團內與金杯汽車、華晨中國等屬于平行的公司架構關系。
"可以說,中華業務的地位因此有所提升"。汽車專家賈新光稱,中華業務劃歸到華晨集團實屬無奈之舉,"如果中華業務盈利能力很強,也就不可能被金杯和華晨中國一腳踢開。"他還表示,中華業務目前仍然處于虧損狀態,如果華晨不能迅速扭轉局面,勢必還會影響到華晨汽車的整體上市規模和進程。
中華業務前景未明
華晨汽車于日前公布了中華轎車2010年度的總銷量為15.97萬輛,同比增長34.9%。另外,如果按照華晨汽車公布的"十二五"發展規劃中2015達到15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中華轎車將以每年32%的增速上行。但中華轎車能做到嗎?
祁玉民對此表示樂觀,"未來,A級車還將陸續推出A3、A4等全新車型,進一步豐富中華A平臺生產線,使A平臺與現有M平臺形成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
他還表示,中華還將布局C級車戰略,嘗試向上突破。目前,中華品牌旗下除中華尊馳外,駿捷、駿捷FRV、FSV、CROSS以及飛炫等個性化車型在A級車市場形成多點開花的局面,"能夠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方向"。事實上,華晨的用意是憑借豐富的產品線在A級車市場中穩固中華轎車的品牌形象。
"但個性化產品風格的強化同時也逐漸模糊了中華品牌原有的定位。"賈新光并不認同中華轎車的這種風格迥變。他告訴記者說,中華轎車最早將競爭對手鎖定一汽紅旗,中高端定位非常清晰,但因種種原因并未實現最初的設想。
"眼下中華轎車品牌高度降了很多。"賈新光告訴記者說,這主要是緣于2006年的那次降價甩賣中華尊馳的決定。在經過混亂的后仰融時代直到2006年祁玉民上任,華晨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是中華尊馳的價格垂直降落,從B級定位殺入A級市場中,中華尊馳從月均不到百輛躍升至千輛,這被華晨汽車認為是一個戰略性的轉折——解決了庫存,回籠了資金。賈新光則對此持反對意見,他稱,"華晨汽車的這個舉措是個短視行為,雖然對于當時緊迫的現金流有了一定的緩和作用,但中華的品牌價值隨即大幅縮水。"
是否得不償失呢?目前中華尊馳仍然在售,但銷售數據基本可以忽略,更無法提及品牌效應了。"現在,中華的銷售壓力都在駿捷及其平臺衍生出來的個性化產品身上,但市場競爭能力有限,能否起到提升品牌的作用還很難說。"一位熟悉華晨企業的業內人士稱,中華轎車在與奇瑞、吉利、比亞迪這樣的民營企業的較量中也落于下風,不幸成為了強勢市場中的弱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