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國橡膠協會輪胎分會在太原召開了本年度的會員大會。占據國內橡膠輪胎產量90%以上的生產企業都參加了會議,毫無疑問,對“錦湖事件”的反省成為了本次會議不可避免的話題。三角等多家國內企業發出行業自律倡議書,呼吁大家正確處理數量和質量、質量與成本的關系,并建議每年5月在輪胎行業開展質量管理自查活動。
《產品可靠性報告》(中國汽車質量網www.12365auto.com)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參與此會的媒體,我們在會上感受到了整個行業對質量問題的關注,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有一些關鍵問題的答案依然讓人困惑。比如,業內企業到底是否受到了錦湖問題的觸動,他們是在看同行笑話還是真正感受到了危機感?政府或者行業主管部門是否真的能夠舉一反三,就此推動、建立、完善輪胎召回管理制度或者其他更為嚴格的監管體系?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重視,“錦湖問題”隨著時間推移將被人們淡忘,輪胎行業將陷入新一輪“無法無天”狀態。這絕非聳人聽聞,就在會議召開的同一天,韓泰輪胎的一批用于售后的產品就被爆在廣東東莞出現了非常驚人的質量問題。
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這批韓泰輪胎產于2010年底,當地一家經銷商于2011年1月份從廠家進貨。在已售出的20余條輪胎中,8條出現爆胎,且部分發生在高速公路上。據了解,多個輪胎的外壁上裂著長長的口子,其中破損最為嚴重者連輪胎壁的鋼絲都飄露在外。知情人士透露,該批次100余條輪胎中,問題輪胎達30%以上。經銷商表示,發生爆胎的主因是輪胎壁厚薄不一。輪胎壁薄處在內胎充氣后便會凸起形成一個包,車輛行駛時很容易出現爆胎。很可能是生產廠家“偷工減料”所致。韓泰輪胎內部人士稱,問題輪胎的成因較復雜,制造工藝上存在不足,但也不能排除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不當。韓泰的處理辦法是僅僅召回這100多條輪胎,但在全國范圍內,還有多少類似輪胎,無人追究,韓泰也沒有任何全面解決的意圖。
韓泰和錦湖,這一對同樣來自韓國的“難兄難弟”在幾乎同一個時點上再次被媒體放在了一起拷問。上一次,它們被放在一起關注,是因為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在2009年初的一次內部會議上披露這兩個品牌的輪胎投訴量較為集中,參加會議的個別媒體以國家質檢總局點名批評錦湖韓泰為內容作了一些報道,并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事實證明,即便被媒體以訛傳訛,“被批評”也從來沒有引起錦湖韓泰的絲毫重視。
是什么原因讓錦湖韓泰們面對外界的批評始終無動于衷?又是什么原因讓錦湖韓泰以及其他一些價格較低的輪胎產品習慣性地出問題。我們認為,核心問題其實非常簡單。
第一,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輪胎召回制度。錦湖被爆光后,外界有很多針對國內標準的批評聲音,認為我們的輪胎標準已經滯后。實際上,任何標準都存在滯后問題,因為技術、外界的環保安全要求等始終在發展。況且,如果企業對標準不重視,即便是再嚴格的標準也無法保證產品不出問題。更遑論,輪胎產品還是一個受外部使用環境限制較多的產品,標準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應該把重心放在推動輪胎召回制度的建立上,這種糾錯機制的完善,才會從根本上幫助企業糾正心態。
在美國和歐盟,輪胎的召回制度已經非常完善,錦湖和韓泰輪胎也多次被召回或者主動召回。但我國盡管引進召回制度已經有6年多的歷史,但基本上都是針對乘用車。這次被央視曝光后,錦湖迫于壓力提出召回,實際上也給政府管理部門提出了一個難題,因為沒有可以銜接跟進的具體實施辦法。這也是為什么,最后錦湖提出了7個批次、30余萬條的召回數量,似乎明顯不符合公眾預期,而有關部門卻沒有辦法要求錦湖增加召回數量只能要求其加大免費檢測的數量和范圍的原因。因為這種召回必須要跟整車廠一起結合進行,具體操作非常復雜。
這次韓泰被曝光后,中國汽車質量網向有關部門了解是否準備采取相關措施,得到的答復基本類似。可以說,除了輪胎生產企業,各方都在急切等待輪胎召回管理辦法的出臺。有了具體操作辦法,主管部門就能根據相關線索發起缺陷產品調查,迫使輪胎企業正視質量問題。由于召回不可避免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企業對標準的執行、對產品的研發、對售后的重視,等等問題都會變得不一樣。
第二,消費者和公眾對輪胎重要性的認識程度還不夠。我們認為,今年央視3·15晚會對錦湖輪胎的曝光可以視作是中國橡膠輪胎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一舉措的歷史意義在于,輪胎作為一個重要的汽車配件,不論是消費者的關注度還是政府部門對這一類產品的監管思路,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然,“錦湖事件”產生的積極意義還沒有完全顯露出來,因為這畢竟只是一個孤立的事件,隨著更多環節的逐步展開,人們將會看到更多變化。而由于對輪胎質量問題關注度的提高,消費者用腳投票,將迫使企業必須根本重視消費感受——不僅是輪胎企業,也包括整車生產企業。
據了解,因為央視的曝光,錦湖目前的損失已達數億元。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談錦湖色變的心態將會在一段時間嚴重挫傷錦湖零售市場。當然,錦湖不會因為這件事垮掉,畢竟,還有非常多的汽車生產企業囿于難以找到合適的輪胎配套商,還只能選擇錦湖。而且,包括天津錦湖在內,大量產品都出口海外市場,這一部分產品不會受到國內事件的影響。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錦湖已經得到了深刻教訓。它今后對待中國用戶的心態肯定將會發生變化。反倒是韓泰輪胎,更值得引起消費者的關注。
在錦湖被爆光后,中國汽車質量網經過對大量業內人士的采訪,得出以下結論:目前國內輪胎生產企業整車配套的產品質量明顯要好于零售產品;出口海外市場的產品明顯要好于國內產品。錦湖的情況如此,韓泰輪胎大抵也是如此,如果要說錦湖與韓泰在產品特性和運作上有什么區別,可能就在于韓泰在廣告宣傳上要好于錦湖。
今年年初,有一位從事輪胎質量檢測工作的專家直言不諱地告訴中國汽車質量網,對于錦湖韓泰這樣經常被媒體爆出負面新聞的產品,用所謂的標準是約束不住的,只有輿論不斷地宣傳輪胎的重要性、讓消費者認識到使用質量差的輪胎有隱患,才會迫使企業改變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的做法。
實際上,不只是錦湖與韓泰,中國汽車質量網經常收到很多針對其他國內品牌輪胎的質量投訴。在現有標準和監管體系之下,確實有很多企業在鉆漏洞。但是,我們也看到,對于世界上銷量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的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異這3個品牌,他們的產品在中國的消費者感受和評價要明顯好于其他品牌,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這說明,不管是在任何一種環境下,企業都需要自律。但自律遠遠不夠,好的監管制度要比經營者的道德水平更值得信賴。制度建設,不論是對于輪胎行業主管部門還是對于生產企業,此時此刻,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