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半年,中國加入WTO的5年過渡期就行將結束,正式進入后WTO時代。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汽配業將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新命題:在后WTO時代,我們能否從“生存恐慌”走向“笑傲江湖”?
零部件行業中“假冒偽劣現象嚴重”,是近一二十年來揮之不去的一個話題。這一現象的存在絕非偶然。首先,中國的零配件的發展經歷著一條“仿制——提升——合資”之路,說明零部件發展的第一步都是從“仿制”開始的。正因為如此,在汽車工業大發展時期,各地才冒出了眾多個體式、家庭作坊式的零配件生產、銷售企業。有關部門說,中國的規模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有4600家或5000家,實際卻遠遠不止這么多。2005年年底,僅浙江省的一份統計材料就公布,該省“汽車零部件產業已初具規模,全省共有生產企業6730余家”,而且這是在“不完全統計”的情況下統計出來的數字,由此可知全國的零配件造假企業有多少。這些企業雖小,但聚在一起的力量卻不容小覷,有人稱之為“螞蟻雄兵”。他們通過假冒、仿制等形式,不間斷地啃咬著整個零配件行業壯大自己。
然而,在安全地渡過了5年保護期之后,沒有規模優勢,沒有技術優勢,處于小作坊式生產的企業可謂腹背受敵,中國零配業在后WTO時代會更加風雨飄搖。
實際上,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國外針對我國出口汽車產品發起的反傾銷案件就達8 起。在這“山雨欲來風滿樓”時期,中國零配件行業當盡快壘起三道“墻”:
加寬加厚“法治墻”。日本汽車比中國多,但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只有8000人左右。當日本首相要求日本有關部門把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再下降4000人時,中國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卻在10萬左右徘徊。我們雖然不清楚這10萬人中到底有多少是因使用假冒偽劣配件而引發的,但是看了類似于貴刊2007年第1期《豆門特大造假基地揭秘》這樣的報道,不能不讓人為之揪心。
客觀地說,我們對假冒偽劣配件深惡痛絕,媒體不斷揭露,有關部門也不斷查處,但是為何屢禁不止?這一切,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汽車業的競爭是無序的,零部件的無序競爭更加嚴重,假冒偽劣就是其表現之一,海外發生的針對中國汽車業的貿易摩擦大多發生在零配件上。商務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馬宇認為:“高頻率發生的貿易摩擦,很大程度上確實是我們的企業自己造成的,我們的很多競爭確實是沒有底線的競爭。”誰來防守這個底線?只有靠政府,靠法治。
改革開放以來,汽車配件行業國家立法不少,對促進行業健康持續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還需不斷加以補充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執法從嚴,亂世需用重典。比如,汽修廠必須“明碼標價”早有規定,但是無產地、無說明書、無質量保證書的汽配仍大行其道;再如,“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年年在喊,但“鼓勵”措施卻鮮見;再如,“打擊走私”、“嚴堵假冒偽劣”零配件的喊聲一刻也沒消停過,但是經營走私零配件和假冒偽劣配件的商家,不僅能夠提供正式發票,甚至連增值稅發票都能夠堂而皇之開出。這一切都說明,我國汽配業的“法治”之墻還需要加寬加厚。
筑起“行業自律墻”。汽車零配業企業數以萬計,僅靠政府監管,的確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行業自律便顯得十分重要。構筑行業自律之墻,一個重要的內容應該是“設立投訴機制”,如在零配件行業協會中設立相關的投訴電話,讓受到不法侵害的消費者投訴有門,從而監督那些無良企業大肆銷售走私或假冒偽劣零配件的違法行為。雖然行業協會目前無法查封這些害群之馬,但是可以做到兩點:一是向政府有關部門通報信息,協助執法部門執法;二是可以通過媒體對其加以曝光,讓其臭名遠播,經濟效益受損。長此以往,肯定能收到實效。
夯實“核心競爭力之墻”。后WTO時代汽車及其汽配業面臨的危機,國家有關部門已高度重視,目前國家商務部正會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構建汽車產業損害預警模型,積極開展產業競爭力評價工作。但這畢竟只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還是零配件行業自身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之墻”。
價廉物美已是昨日黃花。目前,汽車業盛行國際采購,他們在看重價格的同時,更多是看重質量與售后服務如何,看重品牌知名度。許多國產零配件之所以進不了國際采購大單,原因就在這里。由此可見,“低價屠刀已不再鋒利”。
所有這一切,都將嚴厲拷問后WTO時代的中國汽車零配業。能否交出一個滿意的答卷,關鍵之舉,就在于能否在“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上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