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越演越烈的麥樂雞添加劑問題,麥當勞仍在等待“官方說法”。
程東升
對于越演越烈的麥樂雞添加劑問題,麥當勞仍在等待“官方說法”。
7月8日,在發給本報的一份聲明中,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僅稱,其對產品“充滿信心”,“愿意并正積極配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對麥樂雞相關產品進行檢測。”兩天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召開專家會,就麥當勞“麥樂雞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了論證,并正對相關產品進行檢測。
當天下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對本報記者表示:“麥樂雞相關產品的檢測工作還在進行,本周內尚不能有結果。但檢測結果一旦出來,將會在第一時間對外通報。”
麥當勞沉默
對于引發事端的兩種添加劑,麥當勞中國公司一位內部人士表示,由于國家有關部門的檢驗結果沒有出來,目前他們無法提供該兩種添加劑的采購渠道、使用限量等更詳細的信息。
這位人士僅稱,目前,該公司超過95%的原料是在中國集中采購的,采購和使用都有統一、規范、行之有效數十年的內控標準。
此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專家聽證會上明確表示,根據中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2007)和2007年8月7日國家衛生部第15號公告,“聚二甲基硅氧烷”可以在食用油脂和肉制品工藝中使用。其中,在食用油脂中的最大使用量為10mg/kg,在肉制品工藝中的最大使用量為0.2g/kg。“特丁基對苯二酚”可以在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及油炸食品中使用,最大使用量為0.2g/kg。
雖然,上述兩種物質存在于很多日常食品中,但問題是,麥當勞使用的添加劑是否合格?用量是否在標準之內?
失控的添加劑
而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與監管,仍存在巨大的漏洞。
7月8日,本報記者以食品企業的名義致電廣州一家化工企業。據其網站介紹,這家成立于2004年的企業,主要生產特丁基對苯二酚等,產品廣泛應用于化工、食品加工等行業。
對于記者提出的“購買特丁基對苯二酚”的意向,該公司負責銷售的一位人士非常積極,直接詢問記者要購買多少噸,并稱若長期購買,可以更加優惠,款到發貨。但自始至終,他并沒有詢問記者所在的“企業”是什么類型,以及對該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否了解。
而記者在走訪廣州的幾家面包店時發現,幾乎沒有一個面包店的面包制作師清楚地知道面包中添加的各種添加劑的準確上限。甚至,個別面包店只是憑師傅的經驗,用手抓取添加劑。
2010年6月,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食品添加劑生產監督管理規定》正式實施,根據新規,所有食品添加劑成分,均必須在包裝上毫無保留地進行明示。
但新規主要針對大規模生產企業,對于現場制作、產量較小的食品,目前并無明確要求,因為這些食品通常并沒有統一的包裝,也沒有申報食品名稱。“現做食品”(現場制作的食品)普遍存在監管難的問題。
不完全監管
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一些地方職能部門已經開始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009年,河北省承德市豐寧質監局已推出了“食品添加劑使用公示制度”,在企業添加劑采購驗證和備案的基礎上,按照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的要求,根據不同產品為每個企業、每種產品制作食品添加劑量公示卡,將產品允許使用的添加劑名稱、功能、最大使用量明示在標牌上,懸掛在生產線旁邊,讓投料人員明明白白地操作,時刻指導、約束企業對添加劑的使用。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豐寧質監局劉副局長指出,以前管理食品添加劑,質監局只是口頭要求,現在,當地企業已建立了臺賬制度,詳細記錄添加劑的購買、使用、產品銷售情況。“現在,我們要求轄區內的所有食品生產企業和小作坊都要公示。”
但他也坦言,目前,豐寧質監局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還只是“在生產企業內部公示”,向消費者公示,目前還無法做到。
公示難題?
能否強制食品生產企業向消費者公示“現做產品”中所有添加劑的種類和用量?在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看來,此舉的操作性并不大。
周思然稱,首先,若要公示,則各種原料都必須標示其添加劑種類及含量,但在現做食品中,輔料、主料中所含的食品添加劑成分往往無從得知。
其次,添加劑含量亦很難確定。“必須檢測出每種原料中各種添加劑的添加量,如此機械地累加才能得出總量”,況且,“產品所用原料的產地、種類等不同,都會導致添加劑的種類和含量不同”,“這樣一來,每次現做的食品的添加劑含量都存在不準確性”。
承德市豐寧質監局劉副局長也指出,給消費者公示添加劑的使用情況,“目前的確還存在一些障礙,存在明顯的技術門檻”。即使消費者知道不能添加某種添加劑,而企業添加了,在沒有專業監測設備的情況下,消費者也無法了解真相。
劉副局長對本報記者坦言,在監督機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由于現做食品的生產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只能主要依靠生產企業自己。
(本報記者王卓銘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