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華東醫院26位醫生、專家來到江橋鎮為村民義診,受到熱烈歡迎,被十里八鄉的村民層層包圍。當日,華東醫院和江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下約定,專家們將經常下鄉為民服務,當地村民不去市區大醫院也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在家門口就能醫好病,這是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在大多數農村和社區醫院,卻普遍存在看不上病、看不好病的狀況,百姓只能往大城市的大醫院跑。而大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繁雜而昂貴,往往超過患者的基本需求,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現象長期持續。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什么是基本醫療服務?如何優先滿足基本醫療需求,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醫好病?記者進行了采訪。
①全國患者都往北京大醫院跑——
醫療服務“倒三角”,越是基層越專科,越是上級醫院越綜合。基層醫療機構留不住病人,實踐經驗就少,醫術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患者就更不信任基層,形成惡性循環
3月底,59歲的山西大同人李秀明在兒子的陪伴下,又到北京看病了。他們先到醫院旁邊的旅館訂了一間房,120元/天。條件不是太好,但是有房間住李秀明覺得很滿足,她知道跑大醫院看病的人太多了,旅館房間很緊俏。
這回看的是白內障。因為有14年的糖尿病史,北京大醫院的醫生建議,先控制好血糖水平再進行手術。李秀明只好回到旅館,開始監測血糖,可總也控制不好。到了第十二天,終于降低到4.8,符合手術條件了。
4月6日,李秀明進行了門診手術,花了5900多元,加上旅館、吃飯的費用,共花了將近兩萬元。“當然有點貴,但是這里的技術好嘛。”李秀明家住縣城,據她介紹,他們當地人都愿意到北京看病,原因是不放心縣里醫院的水平,對市醫院、省醫院也不太放心,“最相信北京,再說路程也不遠。”大同到北京有350多公里,按照現行的醫保制度,異地看病只能報銷很小一部分。李秀明說,那也只能認了,還是到北京治療放心點。
李秀明的一位病友來自吉林延邊,也是在孩子陪同下到北京做白內障手術。這位病友說,自己在延邊的一家醫院被誤診了,花兩萬元做了手術,眼睛卻一直沒好,到北京檢查后被確診為白內障。一聽這話,李秀明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基層醫療機構真不能讓人放心。
來自河北香河的史阿姨也持這種看法。她說,即便只是感冒也要去北京看,盡管花錢不少——感冒也得兩三百元,但史阿姨覺得值。她說:“北京醫院的水平比當地不是好一些,而是好好些!讓人心里踏實。”
從全國來看,我國的優質醫療資源分配不均,80%以上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優質醫療資源又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里。衛生資源配置總量不適應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城鄉之間的基本醫療服務差距巨大。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提供了一組數字:從設施上看,全國仍有近10%的行政村沒有衛生室,全社會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為3.31張,而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數僅為1.06張;從醫師數量上看,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擁有3.2個執業醫師,而在村衛生室僅為0.12;在城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超過95%是非營利性的,但在農村衛生室中,只有67%是非營利性的。
基層醫療機構留不住病人,醫護人員實踐經驗就少,醫術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患者就更不信任基層,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目前,我國不同層次醫療機構之間缺乏連續性和協調性,還沒有形成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制度安排,醫療服務模式表現出‘倒三角’,越到基層越專科,越到上級醫院越綜合。你可以看到,每天在大醫院看病的人比超市還多。”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說。
②大小檢查做個遍,藥品開了一大堆——
信息不對稱、落后的支付方式、醫生自我保護等是造成過度醫療服務的根源,也背離了基本醫療服務的宗旨,亟待改革
3月底,在北京通州務工的孫艷華小便時發現尿里有一點血絲。因為是河北承德人,她在北京看病沒法報銷,得自己掏錢。23歲的孫艷華覺得自己還年輕,加上沒有別的癥狀,決定等到放假再去看病。
4月2日,孫艷華來到附近一家二級醫院看病,醫生開了尿常規、婦科、肛門等三項檢查,查了半天,最后給她開了一些婦科藥讓她回家了。回到家,孫艷華后悔拿了這么多藥:“我看的是泌尿系統的問題,醫生卻給我開婦科藥,這能管用么?!”
孫艷華不放心,第二天她又去了一家三甲醫院,大夫讓她做了一個泌尿系統的尿液檢查項目。
4月7日上午,孫艷華趕到醫院,取了檢查結果,上面寫著“形態正常”。拿給腎內科大夫看,大夫要她換成泌尿科的號。在泌尿科,大夫還沒聽她說兩句話,看了一眼檢查結果,就給她開了一張120元的彩超單子。
交完費后,做檢查的大夫告訴她,得等到下午2點半才能輪到她。這時的孫艷華有點泄氣了:“為什么大夫不跟我說一說究竟什么原因導致的?難道我只能去最權威的協和醫院才能查到結果嗎?總是一上來就開一堆檢查單,也不問問我的感受。”對這一點,其實孫艷華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有點接受不了。
從醫院大樓下來,已經11點多了。孫艷華想起為防止檢查空腹血,自己還沒吃早餐,趕緊跑到大樓后面買點吃的,準備下午的“戰斗”。
3天跑倆醫院,做了多項檢查、買了一堆藥,孫艷華發現,看病真費錢、費精力,成本真高啊!據衛生部統計數字顯示,2009年,綜合醫院門診病人次均醫藥費用達到159.5元,比2000年的統計數據幾乎翻了一番,其中,檢查治療費是2000年的近3倍。
對此,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利霞認為,目前醫療衛生機構在利益的驅動下,比著擴張規模,設備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競賽內容。例如,短短10年間,很多大醫院就淘汰了16排CT乃至64排CT,代之以全球最先進的320排CT。這些高精尖設備往往過度使用,其成本都加在患者身上。
北京市朝陽區50多歲的蔡桂芹因為有醫保,似乎不怕“過度”服務。前不久,蔡桂芹感覺腰部疼痛,去一家三甲醫院看病,醫生二話沒說,先讓她拍了片子,片子出來后,一口氣開了4種藥,共600多元,并告訴她只是半個月的量。盡管蔡桂芹自己只需花90多元,但“大處方”浪費的是公共醫療資源。
本是因為不放心基層醫療機構的水平,跑到大醫院看病,可是大醫院卻不區分患者的需求,不論大病小病,能涉及的檢查項目都得查一遍。患者不得不感慨:想少花錢真是太難了!
大醫院怎么就不能好好就病醫病、減少檢查呢?饒克勤解釋,這是因為老百姓和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決策者不是患者而是醫生。醫生開出的檢查和藥品患者只能被動地接受。他說:“醫生的收入若與做多少檢查、開多少藥品掛鉤,不可能避免誘導需求,形成過度醫療。同時,按項目付費和藥品加成,是國際上較為落后的支付方式,亟須改革。”此外,在醫療糾紛中,舉證倒置的有罪推定原則,也使得一些醫生不得不給患者多開檢查來保護自己。凡此種種,使得患者的負擔越來越重。
從衛生部公布的統計報告上記者發現,雖然在近幾年的衛生總費用中,老百姓個人衛生支出的占比在逐年下降,但是絕對數仍在上升,如2007年為5098.7億元,2009年為6570.8億元。
③給“小病”、“大病”設個坎兒——
加強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建設,培養基層全科醫生,把“小病”解決在基層,才能有效緩解優質醫療資源的過度集中,減少過度醫療服務給百姓和社會造成的經濟負擔
誰不想在家門口就看好病?誰想跑老遠去看病,還得折騰半天?
一個國家的醫療服務體系,首要的是體現均等性,滿足人們最普遍最基本的需求。這種基本需求應在家門口就能得到,也就是說基層醫療機構就能提供相應的基本醫療服務。如果確需到治療疑難重癥的大醫院就診,可經由規范的轉診途徑到大醫院按需看病。然而,現實卻是多數人都往大醫院跑,中間缺了一個區分“大病”、“小病”的坎兒。少了這個坎兒,醫療服務結構的上層顯得過于臃腫,甚至不堪承受。
李秀明和孫艷華的無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缺陷,它沒能很好地滿足人們最普遍的基本的看病需求。
為何會變成這樣?饒克勤從基本醫療服務的特點分析。他說,基本醫療服務強調的是可及性,是指適宜人才(如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使用適宜技術、基本藥物開展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服務。這里的“基本”是一個經濟學、動態的過程,內涵隨著疾病結構、經濟發展的水平而改變。
他說,上世紀70年代的農村,赤腳醫生只有“老三件”(聽診器、血壓計、溫度計)和一個藥箱,衛生室常用藥物不足30種,但應對常見的感冒、拉肚子等傳染性、感染性疾病已經足夠。現在,我國城市社區、農村常見病和多發病已經轉變成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抑郁癥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大多需要終身治療。但現實是,基層醫療機構人才、技術手段不能適應這種疾病的快速變化,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只能往大醫院跑。
對此,青海省烏蘭縣蒙醫院副院長菊紅花頗為認同。她說:“目前我們鄉鎮衛生院、縣醫院已經滿足不了大部分居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需求,設備、藥物都跟不上,很多人都跑到西寧市去看病。”
優先滿足人們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必須給“小病”、“大病”設個坎兒,區分病種病因,分門別類對癥下藥。這個坎兒的設計要靠制度來完善,讓基層變得強大,使城鄉醫療服務水平趨于一致,體現公平。
基層醫療機構怎樣變強大?饒克勤認為,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能力建設,特別是縣級醫院的能力建設尤為重要。同時,建立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的轉診制度、相互協作關系。開展遠程醫療,基層把詢問、檢查的結果直接傳到上級醫院,上級醫院幫助診斷和提出治療方案,讓大病不出省、小病不出縣,把患者留在基層。
“目前大醫院看小病的現象十分普遍,這實際上是資源浪費。患者小病大看,花費了更多的錢,導致看病貴和更多不滿意。”饒克勤說。
饒克勤指出,加大基層醫療機構建設力度的關鍵是培養合格的基層醫生,基層醫生要有能力分辨“大病”、“小病”,并把“小病”解決在基層,把“大病”分流到大醫院。要像培養大醫院住院醫師一樣,培養基層全科醫生,合格后創造條件讓他們愿意服務基層的社區醫療機構、鄉村診所。同時,上級醫院要主動與基層的醫院保持良好的協作,起到“守門人”的作用,這樣才能實現“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醫改目標。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關于加強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的內容,強調城鄉一體化、均等化的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正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城鄉群眾基本醫療需求,緩解優質醫療資源的過度集中,減少過度醫療服務給百姓和社會造成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