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三部委前日聯合發文,要求將門診看“小病”的費用逐步納入醫保門診基金支付范圍,而早在5月底,深圳市社保局局長管林根就在談及醫保辦法修改時表達了相同意見。昨日,社保局方面向本報記者透露,正加緊完成修訂醫保辦法,深圳有望在三部委意見的落地上再次領先全國。
廣東省去年在7個城市試點建立門診統籌基金,深圳位列其中,試點效果良好,打破大小病的門檻后,小病患者在醫保卡支付能力之外的費用也可部分報銷,這一舉措在昨日的隨訪中受到深圳市民好評;同時,也有社康機構員工擔心,工作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廣東領先一步
8月3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衛生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在保障參保人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支出的基礎上,逐步將門診“小病”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
《意見》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的建設作了規范,這方面的實踐,廣東走在全國前頭。
去年夏天,廣東省政府多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建立這樣的普通門診統籌制度,改變原來職工醫保單純用個人賬戶支付門診醫療費用、居民醫保自付門診醫療費用的醫保模式。文件中稱,“普通門診統籌是針對醫療保險參保人門診特定病種以外的普通門診,立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或基層醫療機構治療,利用統籌基金解決其醫療費用的一種門診醫療保障辦法”,廣州、深圳、東莞等7地市率先試點,深圳的嘗試更是為人關注。
今年3月,全國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研討會在贛州市召開,20個城市的50多名代表參會,深圳等8個地區的代表作了典型發言,對開展城鎮居民、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的政策及管理情況進行了交流,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深圳、廣東的經驗為全國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
深圳的試點中,在門診費用支付上,仍留有“大病”這道門檻。“簡單說,一個在職的市民,享受深圳綜合醫保情況下,來門診看病,假設花了5000 元,而醫保賬戶里只有1000元,按原來的辦法,剩下4000元得自己掏;試點后,如果生的病在‘大病’名單里,就能通過基金報銷七成左右。”福田人民醫院一位熟悉醫保制度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但是否屬于‘大病’,需要到社保部門備案登記,不符合這個標準的,都算‘小病’,還是得自己掏錢。”
深圳領先兩步
深圳市社保局上半年已啟動對《深圳市社會醫療保險辦法》(下稱《辦法》)的修訂,昨日社保部門對本報記者透露,修訂仍在進行中,有望領先全國出臺;將取消門診大病門檻,綜合醫保個人賬戶不足支付門診費用時,達到一定數量以上部分,不論大小病,都可予以一定比例報銷;深圳綜合醫保、住院醫保、勞務工醫保等參保者都可以享受這樣的待遇。
深圳市社保基金管理局負責人昨日介紹說,深圳綜合醫保和勞務工醫保參保者的醫保賬戶本就可以享受門診待遇———治療感冒發燒等小病,這兩種醫保的個人賬戶都可以在門診使用;肝病、癌癥等大病的患者,經常需要看門診,也同樣享受門診待遇。
參加住院醫療保險的人本來不享有門診待遇,除了住院和惡性腫瘤等三種特殊病癥外,一般門診費用都得掏現金,社保部門也于去年為這類參保人綁定了門診待遇。從去年3月起,不增加繳費負擔,社保部門每月從原繳費中劃出6元,作為“社康中心門診統籌基金”。負責人透露,政策實行一年多來,已有 63.55%、約90多萬的住院醫保參保人享受了門診待遇。
盡管門診與醫保的綁定實施到位,門診中,“大病”門檻的缺陷仍令社保局方面關注。這位負責人表示,依據省勞動保障相關規定,深圳設立了“大病”門檻,但實行后發現,病種不合理、覆蓋率低,約20個病種無法滿足現實需要。
正在修改的《辦法》將取消門診大病制度,實行個人賬戶的門診統籌,“對個人賬戶不足支付且醫療保險年度內費用超過市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以上的,超過部分的70%列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統籌基金記賬范圍或由地方補充醫療保險基金支付”。
此外,《辦法》原規定,劃入門診統籌基金的費用為每人每月6元,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就醫量變化難以估計,每年的門診統籌基金可能出現結余過多或赤字。“這次修訂,會把原來固定的6元額度靈活調整,每年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經過市政府同意后實施。”
該負責人還透露,目前只有少兒醫保沒綁定門診,蓋因少兒醫保繳費太低,如果享受門診待遇,基金壓力比較大,“深圳今年正在研究少兒醫保也可以享受門診待遇的相關政策”。
各方反應
市民:
希望醫保覆蓋常規疾病
家住下步廟南的陳先生患腰間盤突出慢性疾病,在長期理療中,他的醫保卡一直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況。這個月,陳先生的右耳又感覺不適,去醫院一檢查,得了中耳炎,檢查、治療、開藥,一輪下來,居然要花費1000多元,對于家境普通的他們實在不是個小數字。
“如果是大病倒好了,還能報銷七成,最煩這些不大不小的疾病。”陳先生想等下一個月,醫保卡上打進那200多元后再去就醫,省下一筆,可是家里人堅決反對:哪能讓病等錢!如果新政策在這時已經實施,光是這次醫療陳先生就能少花800多元。
同樣的困擾還出現在剛入行不久的葉小姐身上。去年底,剛入職的她在戶外工作時遭遇意外,從海邊的巖石上滑倒在地,經鑒定為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去醫院拍片檢查花了500多元,葉小姐遞上醫保卡,一刷卻只有100多元,而她當天的錢包里連400元的現金都沒有,只有第二天再來就醫。
“為什么報銷還要分大病小病呢?”陳先生和葉小姐同樣覺得不可理解,新醫改如果能將這項福利擴展到常規疾病上,長期病患和新入職者這兩類人群,便無須再為了醫保卡和醫療費之間的差額而感到“肉赤”。
網友:
事關切身利益 希望早日實現
“誰沒有個頭疼腦熱的?”一位奧一網友的看法代表了網絡主流意見,小病納入醫保,關系切身利益,三部委意見的出臺引發網絡熱議,截至昨晚8時,僅騰訊網該條新聞下就有1.4萬條回帖。
網友大多對新舉措的出臺持歡迎態度,網友“諸葛阿杜”評論,“一個國家的福利提高了才能讓百姓們安居樂業”,但由于昨日公布消息只透露了關鍵內容,對整體情況所知不多的網友們迫切希望了解詳細內容,也有博客指出,三部委下發的文件還只是指導意見,沒有法律效力,具體落實還有待各地政府的跟進。
“深圳已經在做這件事了,希望快點實現,我老婆身體虛,整天不是發燒就是腸胃病,深圳這次要是又能比其他城市快一步,深圳人就有福了。”騰訊網友“我是老虎”一直保持對政策的關注。
對于城鎮居民醫保的這種進步,不少網友都期待,農村醫保也能有類似的探索。
社區醫療機構工作人員:
社康中心可能不堪重負
“很多政策的本意很好,但目前情況下,社康的人員、設備配置都還沒跟上。”福田區一位社區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昨日對記者說,“以我們單位為例,一共才6個人,負擔著社區里8萬人口的醫療任務,包括全科治療、預防針免疫、兒童體檢等等。我算過,一個月不休息,每天6個人要負擔至少100人次的醫護,這還不包括老年人保健、慢性病治療等。國家的規定是,每1萬人要配2個全科醫生,我們這個社區按道理得要16人,但實際上只有2人,這樣的配置,如果再加強門診,很可能不堪重負。”
據她介紹,此前深圳實行惠民政策,參保人在社康中心看病七折;勞務工醫保綁定的門診治療也需要先經過社區,這些措施進一步增加了社康機構的工作量。
上周出臺的深圳新醫改辦法中提到,要健全社區首診制度,引導更多居民“小病”到社區,社康工作人員們表示,希望在這樣做的同時,專家下基層、政府投入向社康傾斜等措施也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