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走穴’的醫生我找不到了,我的糾紛也不知道找誰處理。”昨日,來自赤壁的甄女士拿著起訴材料有些無奈。她去年在縣級醫院接受了從大醫院來此“走穴”的某專家做的手術,卻出現問題,去醫院理論卻被告知該專家不在無法解決。
去年,甄女士因病需要做子宮肌瘤和輸卵管堵塞手術,當地醫院的醫生告訴她,有省里的專家周末會到該醫院坐診,可以為她主刀做手術,于是甄女士就答應了做手術。
哪知道,手術后甄女士的病沒有徹底治好,身子反而還越來越差。她想找專家討個說法,誰知醫院采取避而不見的態度,專家也就此“人間蒸發”了,查不到專家在該醫院注冊的記錄,讓她維權無門。
醫生“走穴”在目前來說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很多醫生周一到周五在城市,周六周日不是在飛機上就是在高速公路上。”一位三甲醫院管理者坦言,除了這種“周末專家”外,有些大醫院還會和實力較弱的醫院簽署協議,某專家定期來醫院坐診可獲得回報,但對患者只能說是該專家外出會診。
今年新醫改方案出臺后,明確提出可試水醫師多點執業,以讓優質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然而不少人卻認為這是醫生“走穴”的合法化。對此,衛生部明確提出,解禁醫師多點執業分三種情況:一、政府指令,醫師執行衛生支農、支援社區和急救中心站、醫療機構對口支援等政府指令任務,只需由所在醫療機構批準;二、醫療合作,多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橫向或縱向醫療合作的,要經《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登記機關審核,并向其備案;三、主動受聘,醫師受聘在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執業的,應當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增加注冊的執業地點。
省新華醫院院長涂遠超分析,這是對醫師多點執業進行了約束,以往醫生“走穴”是無需注冊的,今后如果要“走穴”必須注冊,且提倡大醫院幫扶小醫院,這是對老百姓的實惠,也是對醫生“走穴”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