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酬聚會不斷,加上交警嚴查酒駕,近年來催生了一項新興服務——酒后代駕。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酒后代駕讓許多都市白領避免了兩難選擇的困擾,卻也面臨不少擔憂和質疑。這一新興行業的尷尬,有社會誤解的原因,也暴露出行業監管的缺失。
記者調查:節日酒后代駕悄然熱起
春節期間,記者致電的四五家北京知名餐飲場所紛紛表示,酒后代駕服務供不應求。其中湘鄂情、凈雅等餐飲企業的客服稱,今年春節的代駕需求明顯多于去年,以前一般只需要提前40分鐘預訂,現在最好提前一個半小時才能確保能訂上。
在互聯網上,北京許多專業代駕公司紛紛打出24小時預訂熱線,應對節日需求。瑞馳代駕公司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盡管公司有所準備,但今年春節的代駕需求還是超出了我們的預想,現在除了應對會員客戶外,一般的散客我們都不敢多接了。”
酒后代駕已經成為中國進入汽車社會的一個新注腳。記者調查發現,和北京一樣,全國各地的酒后代駕公司近兩年如雨后春筍般大量出現,其中上海、成都、鄭州等地都有超過上百家企業了。特別是近年來全國各地嚴查酒駕,直接刺激了服務需求。
“北京感覺是從去年世界杯期間開始,一下子熱起來的。”一位代駕公司客服人員說,“目前叫代駕的一般以公務員、公司經理及泡酒吧的小年輕三類人為主。”
不少代駕公司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節日需求也在迅猛增長,特別是春節期間,道路順暢,代駕服務比較好保障,是業內看好的一個潛在大市場。
行業尷尬:新興事物遭遇兩大擔憂
根據專家測算,現在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超過470萬輛,剔除貨車、出租車等運營車輛70萬輛后有400多萬輛,按四分之一司機每年一次代駕需求計算,北京市每年的代駕需求可達100多萬人次,每天就是3000人次。然而,在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酒后代駕也遭遇不少擔憂和質疑。
擔憂一:服務安全和質量沒保障。比如“車內財物丟失誰來承擔?”“發生事故司機逃逸如何追責?”等。對此,接受采訪的代駕公司客服表示,代駕員一般都會帶著服務合同上門,主動出示駕照和個人資料,在顧客確認權利責任后再提供服務。
北京暢飲無憂汽車技術服務公司的客服人員說:“對于酒醉不醒又無人陪同的客戶我們是不提供服務的,因為難以提供準確的地址;如果顧客在行車途中醉倒了,我們的師傅在送到后會一直等候顧客醒來簽字確認。”
擔憂二:缺少監管,出了問題沒地方講理。例如“如何辨別代駕公司的合法性?”“出了問題,有沒有類似打出租一樣有一個投訴的平臺?”
不少代駕公司反映,目前政府還沒有針對酒后代駕方面專門的管理規定,處于“三不管”的代駕公司的服務保障全靠公司自律,導致不少“黑代駕”“野代駕”充斥市場,監管亟待加強。
專家分析:監管當務之急有“三缺”
記者獲悉,上海、成都等地工商部門已經開始著手加強對酒后代駕服務公司的注冊管理。北京的相關部門也表示將開展調研。專家表示,酒后代駕這一新事物還需要經歷一個市場認同、選擇和規范的過程,當前行業監管最緊迫的是面臨“三缺”。
一缺:區分合格與不合格者的準入門檻。北京市消協法律顧問邱寶昌認為,目前眾多酒后代駕公司難辨真偽,關鍵是缺乏行業準入門檻,比如對公司的管理條件,代駕員的駕駛年限及違章記錄等應有一個最低標準,然后由相關部門公布合格企業名單,供消費者選擇。
二缺:規范服務的格式合同。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強磊說,不同于其他代駕,酒后代駕的服務對象是不清楚自己行為能力的醉酒者,而服務協議常常是代駕公司自擬并在酒后簽訂的,往往成為糾紛焦點。應該像購房一樣,由相關管理部門訂立格式合同,統一約定酒后代駕服務雙方的權利責任,既保護了顧客的利益,也讓代駕服務更讓人放心。
三缺:代駕員的技能培訓。邱寶昌認為,由于酒后代駕的服務對象是醉酒者,因此代駕員不僅需要有過硬的駕駛技術,還要具備對醉酒狀態的應對能力,包括急救、安撫顧客等,既是提高服務的需要,也是對代駕員自身的保護。(記者張舵、盧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