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資委牽頭,16家央企自發組織的中央企業電動車產業聯盟(以下簡稱央企電動車聯盟)正式成立。來自整車、電池、充電服務等領域的各大央企將圍繞電動車未來的產業發展進行企業間的合作與協同發展,盡快推動電動汽車的產業化進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表示,希望通過成立這個聯盟規范國內電動車產業的無序競爭狀態,通過企業間的“競合”來實現超常規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了解到,該聯盟的成員范圍不僅是央企,隨著工作的推進,下一步將吸納地方國企、民營汽車企業甚至外資企業加入,共同推動電動車產業發展。
“雙聯盟”并行褒貶不一
隨著央企電動車聯盟的成立,由國資委主導的該聯盟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牽頭的“TOP10電動汽車產業聯盟”將形成并行的局面。
國資委內部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央企電動車聯盟是對電動車行業全產業鏈的整合,而TOP10是整車企業自發形成的行業組織,兩者沒有任何關系。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表示,兩個“聯盟”都是企業自發的聯合,政府層面只是起到支持的作用。
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徐留平也對記者表示,兩個“聯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一個是央企間技術和產業方面的聯盟,而另一個則是銷量前十的企業討論重大問題的機制平臺。目前到了電動汽車產業化發展的關鍵階段,“聯盟”盡管是企業自發成立,但也體現了國家層面對電動車發展的支持,對于電動車產業化發展至關重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無論是成立已久的“TOP10電動汽車產業聯盟”還是剛剛成立的央企電動車聯盟,均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
業內人士認為,“TOP10電動汽車產業聯盟”盡管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路線圖,但部分成員企業依然單獨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發展路線,成員間各自為政的現象體現了這一聯盟的松散。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于央企電動車聯盟的作用同樣持質疑態度。“從歷史的經驗來看,要推動電動汽車發展,必須在國務院的推動下,由相關部委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才能推動電動汽車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單靠國資委一個部委推動,無法實現電動車產業化的目標。”該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全國汽服委汽車咨詢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張志勇則認為,國資委作為央企的代表,統一央企的意見,集中反映央企的意志是國資委的職責所在,電動車發展相關的央企可以以聯盟為平臺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對于電動車產業化有益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