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李東升:不惑與大惑
2007-03-02 10:32 競爭力
一脈相承的粗放
在外界對TCL集團國際化遭受挫折的總結中,失誤還包括“中國式管理”、“文化沖突”等問題。就國際化論國際化,TCL集團的這場危機似乎已被分析得無比透徹,“再無話可說”將其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掩蓋起來。
縱觀TCL集團25年來的發展之路,不難發現,雖然所涉產業眾多,但貫穿其中的思路幾乎未變。從最早的錄音磁帶到電話機、彩電、手機,TCL集團都是在前一利潤支柱幾乎到極限時,試圖尋找新的利潤來源;在其新進入的產業中,TCL集團都是后來者,往往以成本優勢和營銷方式取勝,賺得一部分利潤后又到極限。事實上,TCL集團國際化的思維與此一脈相承——國內市場已到盡頭,那就開發新市場。
這種粗放的“外延式”增長很容易遭遇瓶頸。彩電業務最初在新興市場拓展時,由于其市場發育水平與國內相似,TCL集團的成本優勢和營銷方式的“老一套”同樣取得了進展。慣性思維隨之而來:新興市場可以,那發達市場是不是也行?彩電可以賣出去,手機為什么不能呢?
在進入歐美高端市場后,這一策略便頓時失靈。事實上在這類成熟市場上,尤其是消費電子產品,品牌才是競爭的敏感點。而在TCL集團進行的兩次收購中,其品牌皆未在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相較之下,聯想集團收購IBM PC業務,由于IBM品牌在這一領域的重要影響,收購效應也能大大提升本身的自有品牌。
如今看來,TCL集團國際化初始急于求成,其實應像之前在新興市場那樣,逐步推廣自有品牌,盡管難度大,但每走一步都很扎實。而李東生始終堅持國際化大方向是對的,并舉例說日韓企業早年間為國際化也付出了很大代價,他認為中國企業要走這一步,代價是難免的,但在此過程中企業自身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就會慢慢地培養起來。
而在堅持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中,華為技術已成為典型代表,幾乎要走國際化之路的企業都會提到它。TCL集團和華為技術面臨著不同的市場和消費者,但商業的本質又有多大差別呢?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江南Style》獲世界吉尼斯認證
- 2北京聯通強制綁定3G手機業務被指霸王條款
- 3微信成騙子詐騙新工具 向留學生父母討“學費
- 4方舟子質疑360流氓 360邀方舟子做顧問
- 5聯想首次登頂全球PC市場(圖)
- 6研究發現手機有毒iPhone一代最毒
- 7摩托羅拉南京員工簽字期限延后一個月
- 8膠卷三巨頭的生死轉型:富士進入化妝品行業
- 9iPhone 5首日預訂創下200萬部新記錄 大超預期
- 10蘋果維修條款修改后還有哪些“霸氣”未變?